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经销商轮番倒手 谁制造了此轮白酒涨价?

2010年11月29日 09:4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 者按:

  白酒属于奢侈品吗?从消费属性来看应该不是,但是,动辄上千甚至上万元的价格,却让白酒披上了奢侈品的外衣。这一切都归功于涨价。而与此前“企业提高出厂价,经销商跟进”的规律有所不同,在生产企业未宣布提高出厂价的时候,白酒价格已经上涨了不止一轮。是谁在制造终端缺货的气氛?又是谁推动了今年下半年以来白酒价格的上涨?生产企业和经销商都想把自己排除在外。

  物以稀为贵不假,但是人为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就脱离了商业的本质。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仅是“老瓶装新酒”充年份,企业缺乏创新机制,以奢侈品来运作的白酒企业可能会空欢喜一场。

  前控量后囤货白酒价格频频“被推高”

  崔丹

  “赶紧定吧,元旦春节还得涨呢。”指着库房内码得整整齐齐的上千箱白酒,北京朝阳区的一家茅台、五粮液经销商张先生提醒买家。

  快要到元旦、春节了,照例,前来买酒的客人就多起来了,五粮液、茅台又要开始涨价了。今年以来,茅台、五粮液终端价格出现大幅度的上涨,其中53度飞天茅台更是创造了7个月内涨幅超70%的奇迹。

  不过此次涨价并非是全面涨价,即便是五粮液、茅台涨的也主要是价格敏感度不高的公务团购产品。其中,10月份以来,52度水晶装五粮液从460元涨到500元左右,每瓶涨了40元,53度飞天茅台每瓶大概涨了100元。

  而对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涨价则意味着可能失去市场,因此涨价的可能性不大,酒鬼酒一名销售副总及衡水老白干华南区一名销售经理均称,“我们并没有涨价。”“不过不排除一些中高端品牌跟风涨价,将掀起又一轮涨价潮。”中投顾问周思然认为。

  跟其他消费品涨价的原因不同,此番白酒涨价主要原因并非是原材料成本上涨。在白酒的生产成本中,粮食占20%左右,包装物占45%,人工占6%~7%,燃料动力费占6%~7%,制造费用占4%~5%,其他占16%~17%,其中,涨幅比较大的环节主要是粮食、人工成本及燃料动力费。以近期粮食环节涨价30%幅度计算,则给成品酒带来6%的成本上涨,煤炭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幅度为25%左右,则带来1.5%左右的成本上涨,其他是不同程度的人工成本上涨,但总体成本上涨幅度在10%左右。同时,白酒酿造周期较长,原材料成本的上升需要一段时间后才会反映在终端产品上。

  “事实上,我认为五粮液、茅台这次涨价的原因主要有几点,首先,通胀预期强烈,物价普涨,对近几年来提价频繁的茅台、五粮液而言,抓住此涨价契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次,走向奢侈品行列的目标。由于茅台、五粮液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具备奢侈品稀缺等特性,因此今年以来打造奢侈品品牌已成为一些白酒企业的未来战略目标。但相比于动辄几千元的奢侈品,这些产品的价格仍然较低,提价也成为措施之一;第三,营销费用的增加。”周思然认为。

  虽然终端零售价格高企,但近期茅台出厂价并没有变化,茅台一位高管杜先生说,“不要再问我涨价的事了,我们现在、今后都没有说要涨价。”茅台仅在2009年年底发布提高出厂价公告,上调幅度为13%,此后并未有任何公告。

  “应该说,企业出厂价上涨幅度与终端涨价幅度并不匹配。”周思然认为。同时通过分析茅台的价差(即出厂价与零售价之差),她发现,该数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1~2002年50元的价差上升到2007~2009年的200元以上,而出厂价涨幅不大、零售价涨幅大的现象也表明涨价的最大利润主要由经销商获得。

  虽然已经囤了货,但张先生坦言,“就这还不够卖。”作为茅台、五粮液的一级经销商,他并不能自由取货,他上头还有总代,“不是想拿多少就能拿多少,要报批总代,经过层层手续批准才能取货。”张先生说。

  “经销商的货源一般都会被控制在30%~50%之间,企业会人为控货,造成市场供不应求,营造产品涨价空间。”业内人士透露。饥饿营销是茅台、五粮液经常使用的一种控量保价方式,不管是每年新增2000吨产能的茅台,还是每年斥巨资扩大产能的五粮液,两企业均进入如期放量时期,但市场仍然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与企业人为控货有一定关系。

  不能自由拿货,张先生等经销商只有提前囤货,不过,他只囤茅台、五粮液的高端产品,“一囤一个准,从来不会亏。”在经销白酒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印象中,基本上茅台一年一个价。目前,囤酒主要集中在上游经销商,以囤积“茅五剑”等高端产品为主,经销商的囤酒行为造成下游白酒市场供需不平衡。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终端价格的上涨。

  终端价格的上涨拉大了与出厂价的价差,提高了经销商的毛利率。从历史数据看,52度五粮液的零售价平均比出厂价高出113元,经销商的平均利润率是19%;而今年随着零售价的走高,价差达到历史新高的226元,经销商当前毛利率达到30%。

  而价差的走高反过来又为出厂价增加提价空间,“价差不可能一直维持这么高,企业一定会再提价,由此企业靠控货提价,经销商靠囤货提价,双方相互合作,最终都获得最大的收益。”一业内人士直言。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