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张维迎:告别凯恩斯理论回到亚当斯密

2010年11月22日 11:36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0)颁奖典礼”于2010年11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上图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

  “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0)颁奖典礼”于2010年11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表示,并不是所有创新都代表进步,现在要告别凯恩斯理论回到亚当斯密,让市场更多的来做出选择;他再次呼吁回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重新读一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要再相信凯恩斯主义的那些政策。

  以下是张维迎演讲全文:

  张维迎: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回归亚当斯密,告别凯恩斯》。我们这次会议是经济理论创新奖,我想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代表着进步,在科学研究当中,有一个词叫科学似的回归主义。回归主义意思是什么意思呢?科学总是在进步的,今天比昨天的好,晚来的比早来的好。但是我们看一下历史并不成立,在自然科学当中这个也不成立。我们大家知道,哥白尼最早提出日心说,这是不对的,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两百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最早就提出来日心说,大家都认为它错了,不对,地心说统治世界,1600年的历史,最后又回到日心说。这个道理在经济学上也是一样的,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大体类似这样的状况。

  我们要讨论中国经济的转轨,特别是最近提出增长模式的转轨,我给大家比较一下,从亚当斯密的角度和凯恩斯的角度,有一些什么样的不一样?亚当斯密的理论也蛮简单的,经济学家应该关心什么?关心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增加和发展从何而来,来自于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生产力创新又依赖于分工,由于有分工,才有专业化,才有专心致志的研究和开发,最终才有发明创造。分工深度由什么决定呢?由市场的交易,包括市场的规模决定,市场规模的扩展本身导致分工提升,导致技术进步,又导致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再进一步提升市场的规模,这样就形成正的循环。从这个模型理解中国这30年的变革以及现在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蛮有意思的。这30年里边,重要的就利用市场,包括市场的规模。当我们走向国际,我们利用全球市场之后,可以利用全球分工上的优势导致他们的发展和进步。未来我们的潜力在什么地方呢?仍然是在利用市场和利用市场的规模。去年我在这里讲的,中国过去利用国际市场应该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国内市场开发可能是不够的,未来怎么样开发国内市场,这一点非常重要。

  经常有一些错误的认知,我们用凯恩斯理论理解的话也蛮简单,凯恩斯一个公式,GDP等于消费加投资加进出口,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写上政府部分。GDP怎么样增长呢?用现在流行的说法,三驾马车,这驾马车跑不动让那驾马车跑,出口不行了,我们去年靠投资,政府大规模增加投资,现在投资不行了,太多了,靠什么?靠消费,这就是理解我们增加的基本模式。从这两个角度理解未来转型是很不一样的,如果用亚当斯密理论理解的话,中国需要做的是开发国内市场,但是用凯恩斯理论主义的话,就变成增加内需,凯恩斯说增加内需,这是两个非常不一样的概念。下面我从这两个政策的含义,让我们分析一下,它有什么大的不一样。亚当斯密的理论来讲,它实际上是微观经济学的概念,但是从凯恩斯角度来讲是宏观经济学的概念。进一步讲,亚当斯密来看的话,企业家来创造新的产品,创造新的需求,从凯恩斯角度来说,开发国内市场变成增加需求,变成政府的功能,特别是政府通过货币政策,或者财政刺激政策增加总需求。打一个比方要更好的理解,凯恩斯主义需求不做了,大家都买电脑,政府补贴,原来一个人一台电脑,现在让你买两台,或者让电脑提前退休,从亚当斯密的角度来讲,什么叫增加需求呢?苹果公司生产的IPAD就是真正的增加需求,真正开发国内生产。进一步延伸,开发国内市场必须要靠创新,这是从亚当斯密的角度来看,从凯恩斯角度来讲,开发国内市场并不需要创新,更多需要的是货币政策刺激它。货币政策的刺激抑制创新,但是一个企业家发现东西靠货币的扩展可以很容易卖的时候,没有企业家会真正认真搞创新,因为创新是持续长期非常冒风险的行动。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