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难点在于既要不明显增加消费者负担,又能促进农民增收
“抗通胀”正在成为一场全民之战。在C PI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农产品价格,由于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成为了抗通胀的“前沿阵地”。
由于农产品价格面临成本上升、游资炒作、通胀预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今年价格调控的难度加大,粮食收购等领域的调控甚至出现“两难”困境。有关专家指出,农产品价格影响到居民生活,短期内可以使用行政化手段,但长期来看还是要形成市场机制。调控的目标是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不明显增加消费者负担,又能促进农民增收。
“抗通胀”矛头指向农产品
通胀来袭,政府对物价的调控日渐加码。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及各地政府可能跟进出台一揽子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具体可能包括限价、“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价格补贴以及严惩囤积居奇等,尤其加大对炒作棉花和玉米行为的惩罚力度。
最近,商务部对蔬菜和猪肉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为满足群众肉类消费需求、稳定猪肉市场价格,商务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单位将于近期向全国市场投放第二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此外,商务部还联手农业部推动今冬明春的蔬菜产销衔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蔬菜的紧急调运,对一部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费、运输费给予适当补贴。《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农业部也了解到,农业部正在对农产品价格调控进行调研。
粮食方面,有关部门加强了对秋粮收购的监管,多主体收购推高粮价的情况将得到控制。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9日表示,有关中央粮食企业要充分认识做好今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重要意义,带头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确保秋粮收购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农产品价格调控难度加大
天气灾害、成本上升、通胀预期、游资炒作、国际价格传导,多重因素让今年的农产品价格调控面临着异常大的难度。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政府可用的调控手段并不多,当前蔬菜调控的重点还是在流通环节,保证中间环节畅通,使得市场对供求变化的反应更加迅速。农产品储备制度是政府调控价格的重要手段,在农产品价格高企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抛储来平抑价格。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日前表示,虽然蔬菜等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最近上涨较快,但是,国家重要物资储备充分,防止通货膨胀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手段保障。只要粮食、生猪等农产品和基本的消费品供应能够保障,应对通货膨胀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猪肉将于近期抛储,黑龙江省也可能于近日抛储24.6万吨地方储备大豆。不过宋亮认为,在整体物价平衡的时候,某个品种价格上涨,通过抛储来平抑价格的效果会比较明显,但今年农产品市场出现“涟漪效应”,各个品种相互推动上涨,抛储的作用将非常有限。
在国家调控能力较强的粮食领域,价格调控的难度同样不小。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难点在于国家在什么时候收购,以什么价格收购。如果以最低价格收购,农民会有“失落感”,影响种粮积极性,如果抬高价格进行收购,又会形成新的涨价预期。
农民希望政府“手下留情”
对于农民来说,农产品价格上涨赶不上生产成本的增长幅度。黑龙江种粮大户单玉恒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他希望政府在稳定粮价时能“手下留情”。物价总体都在上涨,种粮成本提高了,农民都想依靠种粮多赚点钱。现在粳稻的市场价是每斤1 .4元,而农民预期的价位是1 .45元至1 .5元。多增加一毛钱,农民就能够增加不少收入。
“根本上还是要增加居民收入,这是抵御通胀的最好手段。现在通胀之所以导致社会恐慌,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居民承受不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收入没有和经济增长同步。”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G D P同比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5%。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只有7.5%。
由于收入增长跑不赢物价上涨,消费者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已经明显感受到涨价对生活带来的压力,“钱不值钱了”成为了很 多 人 的 直 观 感 受 。 周 望 军 认为,要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的补贴,包括城乡低收入群体、在校家庭贫困学生等,通过财政的渠道进行适当的补贴,使他们生活不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
一头连着消费者,农产品涨价的另一头则连着农民。李国祥认为,农产品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使得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不明显增加消费者负担,又能促进农民增收,这也是调控农产品价格的难点所在。记者 白田田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威】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