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但由于宏观调控不当,这一技术被过分推广,导致中国稀土分离企业遍地开花,在世界电子、激光、超导等高科技产业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价格并未水涨船高。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约10倍,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六成左右。以2009年氧化铈的出口价格为例,每吨不过1.4万元—1.6万元人民币,折合每公斤不到16元,被讥为“猪肉价”甚至“泥土价”。
“我们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成功的,但没有使我国稀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国“稀土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教授惋惜地说。
我国于1972年开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及新工艺的研究,目前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在世界已经遥遥领先,许多国家如果想要进行稀土分离,都必须购买我国的技术。然而,在储量最多、分离技术最先进的中国,却并没有取得稀土的定价权。走私、外国囤货、国内开采权的混乱等,都导致我国部分丧失了稀土定价权。
同时,中国科学家缺乏专利意识,没有意识到利用专利权来限制私营企业对稀土的开采,导致稀土行业恶性竞争。上世纪70年代,中国稀土分离技术成为世界领先技术之后,并没有申请专利,全国地方企业和私营企业看到稀土分离有丰厚的利润,纷纷建厂,达到100多家,生产稀土的能力达到15万吨,而全世界的需求量只有10万吨,供过于求,把稀土价格压低到1985年的水平以下。1995年至2005年这10年间中国稀土产业由于廉价出口而损失的外汇达到近百亿美元。“稀土不是土,却真的卖出了土价钱。”很多业内人士痛心疾首地表示。
行业发展呼唤规范管理
为防止这一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以及滥挖滥采对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中国近年对稀土矿开采行业加强了整顿和治理工作。经过整顿,淘汰落后产能,使稀土厂由100多家减少至20个,通过统购统销和资源整合等手段,在我国稀土资源的三大储地内蒙古包头、江西赣州和四川冕宁,形成了像包钢稀土、赣州稀土矿业和江铜稀土这样的主导矿山企业,寡头竞争的格局基本成型。
对于稀土行业的未来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必须重视两个问题:一是海外稀土重启开采的挑战。目前,我国以全球30%左右的稀土储量供应了90%以上的需求,这种情况不可持续。随着我国收紧稀土出口,稀土价格的快速上涨迫使美国、澳大利亚的一些矿山重启开采计划。
“海外矿山开发有环境成本较高的劣势,也有品位较高的优势。一旦其投产,价格竞争力不可小视。”日信证券研究员汪华春认为。根据海外矿山的开发进度,未来2年国际稀土市场供应仍会比较紧缺,但到2013年行业格局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二是对于稀土应用领域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国内深加工企业缺乏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这将直接制约其市场竞争力。比如,我国的稀土永磁材料产量占全球的76%,但产值只占58%。相比之下,日本产量占21%,产值却占38%。未来发展应着手改进生产条件,对稀土出口实行总量控制,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提高出口创汇值,鼓励稀土应用产品的出口。“稀土资源虽然珍贵,但储量毕竟有限。大家不要总盯着这点资源,要多在中下游搞研发,才能提升我国稀土产业链的价值。”张安文呼吁。刘烨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