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布这批文件时,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曾说,国家层面出台节能减排监测、统计、考核等硬制度的背景是,当前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离完成“十一五”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地方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
在2007年的一次发布会上,曾有记者问张力军:“听说,减排完成情况将与地方长官政绩挂钩?”张力军回答,在一些地方,已经有了这样的尝试,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官员“就地免职”,环保部门支持这样的做法。
仔细研究国家发布的关于减排的考核制度不难看出,对地方的考核不再是纸上谈兵。这份由13条措施构成的考核办法,有很细的奖惩措施。比如,从2007年起,未通过年度考核的省级政府部门,必须在1个月内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工作措施。同时,考核结果在报经国务院审定后,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依照《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规定,作为对各地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对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地区,惩罚还未止步。按照考核办法,原环保总局要暂停这些地区所有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撤销国家授予该地区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方面的荣誉称号;领导干部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
如果继续整改还得不到通过,或者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监察部门还将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追究该地区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一系列强硬措施带来的效果是,我国污染减排出现了拐点。2007年,我国首次实现了两项考核污染物的双下降。
减排没有退路
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细化了措施,把主要污染物削减2%作为年度约束性指标,把占全国主要污染物工业排放负荷65%的污染源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确定为国控重点污染源。同时,将10%的目标量化为削减二氧化硫673万吨、化学需氧量571万吨,分别落实到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上。
一些地方的主要领导也开始亲自抓污染减排,甚至立下了“军令状”。时任甘肃省省长徐守盛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国务院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和指标是必须要完成的,完不成我就引咎辞职。
环保部门调查发现,在中央一系列政策出台后,大部分地区,从省到市、县,各级政府都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总量控制计划,层层分解任务,确定重点减排单位,安排财政资金支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和重点治污项目建设,污染减排的合力逐步加大。
虽然2007年出现了“拐点”,但减排幅度有限,后3年的减排压力十分巨大。2008年是减排攻坚之年,这一年,环保部门强化执法监督、责任考核、减排核查等手段,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控制新增污染源。当年,环境保护部对总投资4737亿元的156个“两高一资”项目不予受理、审批或暂缓审批;对治污工程建设缓慢、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地区和企业实施区域限批。
但是,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不期而至,面对不断下滑的经济数据,保增长迅速越升成为头等大事,污染减排再次遭遇新问题、新挑战。
“两高一资”项目要不要从严控制?淘汰落后产能要不要按计划进行?尽管一些“两高一资”企业因危机影响而停产关闭,客观上带来了污染物的减少,但是,一个更大的隐患正在潜伏着。污染减排的投入可能会减少,环境监管力度会减弱,一些重污染项目会以保增长的名义死灰复燃。
2008年11月,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面对中外专家,温家宝总理强调,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不能放松,保持经济增长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008年年末,国务院制定了投资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成为新增投资的重要领域。2008年,我国减排任务完成进度首次赶上了时间进度,两项主要污染物与2005年相比下降8.95%和6.61%。2009年、2010年的污染减排力度呈惯性继续加大,最终提前完成了五年规划中的减排目标。 记者 刘世昕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