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公布的10月宏观经济数据总体符合预期,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继续扩大并创出25个月来新高,明显高于预期,加之新增信贷远超预估,这表明如何应对通胀压力将成中国四季度乃至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CPI涨幅明显高于预期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上月扩大了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结构来看,翘尾因素是1.4%,比上个月多了0.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是3%,仍然是这次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在新涨价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1%,为CPI贡献了74%,居住类价格上涨4.9%,为CPI贡献了16.6%。食品上涨主要的原因除了成本推动和流动性比较充足之外,还有国外农产品和大宗商品涨价超预期。
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则同比增长5.0%,涨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对此,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表示,尽管PPI对CPI影响有限,但从心理上讲,大家会有通胀传导加大的担忧。
流动性过剩或是主因
事实上,CPI涨幅明显高于预期,显示出中国已经进入通胀上升的路径。
对此,复旦大学教授孙立坚告诉记者,尽管中国不乏应对通胀的经验,但本轮催生物价一路上升的原因诸多,既不是物资短缺,也不是简单的输入型通胀。他认为,归根到底货币超发导致流动性泛滥是主因,尤其近期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加剧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中国政策调控的难度也更大。
同时,中国自身的货币超发问题也不容小视。央行数据显示,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877亿元,截至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9.98万亿元,同比增长19.3%。这些已引起金融管理部门的重视。业内人士分析,央行会密切关注贷款增速反弹的势头,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因为如果贷款快速反弹和通胀压力掺和在一起,未来的问题就会非常麻烦。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应对这一情况采取的措施。
抗通胀需政策“组合拳”
眼下,严峻的物价形势和通胀压力令政策再度从紧的预期加重。业内人士虽然对下次加息出现在今年内还是明年初有分歧,但普遍认为年内央行还会再度采取紧缩措施。比如,11月CPI环比下滑,或者通胀压力减弱,央行年内可能不会升息;但若继续维持高位,则年底前再度加息的可能性非常大。
不过,孙立坚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目前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加息对控制物价的作用有限,还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借贷成本,甚至导致海外热钱流入。他建议国家在出台政策时要“打组合拳”,除调整货币政策、商品供需结构外,还要引导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减少产业资本的虚拟化,并建议适时考虑出台对低收入群体的物价补贴政策。
最后,他也提醒,每一种政策都有副作用的一面;在出台多种政策时,要减少不同政策副作用叠加造成的负面效应。(记者 张晓鸣)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