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不是经济总量均衡分布
南方日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被认为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怎么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
杨伟民:有一个认识首先要厘清:区域协调发展,不是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区市均衡分布,而是经济总量在很小一部分区域集聚、同时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赡养人口。
美国经济规模最大的加利福尼亚州的经济总量是最小的佛蒙特州的75倍,日本东京都的经济总量是最小的鸟取县的38倍,但没有人会认为美国、日本的区域不协调。因为加利福尼亚和东京同时集聚了相应规模的人口———加利福尼亚的经济规模是美国最大的,人口也最多,分别占美国的14%和11%。日本的东京、京畿、中部三大都市圈,聚集了日本51%的经济总量,也集中了日本49%的人口,所以日本人均GDP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差距只有2.8倍。
我国区域不协调的问题在于,经济分布与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失衡。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59.7%的经济问题,人口只占39.6%;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国的23.2%和17.1%,但人口则分别占32.4%和28%。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集中了全国40%的经济总量,但人口仅占全国的18%。因而我国人均GDP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差距达8倍。
缩小地区差距不能光靠工业化城市化
南方日报: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缩小地区间生产总值的差距,工业化和城市化往往被视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对此,您怎么看?
杨伟民:工业化、城市化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大趋势和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但顺应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趋势并不是一个国家的所有国土空间都要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生态脆弱、生态重要的区域以及农产品主产区,也不是唯有实现本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才能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共同富裕。有些贫困地区,属于生态极度脆弱的地区,愚公移山式的扶贫开发,非但没有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反而使生态遭到损害甚至破坏。一些地区尽管实现了低标准的脱贫,也很不稳定,脱贫与返贫交替,更不用说奔小康和致富了。
在许多地方政府甚至部分专家那里,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是本辖区的工业比重提高到多少、城镇人口比例达到多少。然后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繁荣小城镇经济,解决当地人口的就业、收入和致富问题。但县县都搞县域经济、镇镇都要繁荣小城镇经济,无非是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扩大为“县县点火、镇镇冒烟”。这样的工业化模式,很难想象污染会得到有效治理。
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全国各地区都要大搞工业、大建城市、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而应该是很小一部分国土空间作为城市化空间,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集聚经济和人口,绝大部分国土空间作为农业空间或生态空间,以提供农产品为主,或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晔君】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