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烟台渔村制作掺假海参 加糖增重成公开秘密(图)

2010年11月09日 15:00 来源:城市信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为了探寻掺假海参的制作过程,11月5日,记者去烟台做调查,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小渔村里竟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制作掺假海参。在青岛,制作掺假海参是不可告人的秘密,但在这些小渔村中竟然是公开的,根本不是秘密,村民会直接问你要糖干的还是盐干的,似乎往海参里加料增重是应该、必须的。在这里,烘干海参不用烘干机,而是用烘干房 ,每个房间里堆满了海参,至少有上万只……

  A 村民:不少人靠海参发了财

  “青岛不太正规的海参加工点都比较隐蔽,用的都是烘干机,加工的量也不太大。市面上卖得最多的海参都是从烟台进的货,那里有几个小村庄,给海参增重的手艺是一绝,在加糖加盐增加体重后,制作出来的海参筋依旧是灰白色,在青岛能看到的3000元到七八千元的海参,大多数是那里加工出来的。”做海参生意十几年的陶先生告诉记者。

  陶先生说,如果想要真正了解海参的掺假过程,一定要去烟台的这些小渔村里去看看。有的村甚至百分之八十的人从事加工海参,大大小小的作坊到处都是。

  5日下午,记者驱车前往烟台,来到位于烟台市和蓬莱市交界处的一个村庄 ,此时已是晚上8点。整个村子静悄悄的,有两位村民正往外走,记者上前打听,问这个村子里有加工海参的吗?男村民说:“前面有几个村加工的最多,村里一半以上的人都是从事加工海参的,加工的货发往全国各地,不少人都发了大财。”

  “我们村加工的不太多,以前有不少,但因为村子靠着国道,经常有过来查的,慢慢地就少了。我跟你说的那两个村子都在山后,很隐蔽 ,平时几乎没有人。”

  B 摊贩:生客买海参容易被骗

  11月6日上午,记者准备驱车前往山后加工海参的小村庄,村门口有一个摆摊卖水果的50岁左右的男子,记者向他打听,他告诉记者:“这里加工出来的海参发往各地,你们青岛也有很多。做海参太赚钱了,我就后悔当初没干海参买卖,结果开了出租车,现在年纪大了,没赚多少钱,只能在这里卖水果,要是当年也加工海参,现在早就是百万富翁了。”

  他告诉记者自己姓季,他说,“我姐姐当年就在村里加工海参,产供销一条龙,干了几年后去美国了。”听记者说是来批发海参还是第一次干,他颇有些担心地说,“你有认识的熟人吗?没有熟人你怎么敢自己去买呢,海参里面的门道太多了,一不留神就被加工海参的人给骗了。有很多加工海参的人专门骗那些不是太懂的生客,拿一些便宜海参冒充好海参,买这些海参回去肯定要砸在手里,起码要找个懂的人来,帮着你看看货。”

  “为了给海参增加重量,减少成本,前几年居然都有人往里面放水泥,我记得附近有一家酒店,当时有客人吃着吃着发现里面有水泥,就去找酒店算账,后来这事闹得还挺大 ,慢慢酒店也不敢进这样的货了。加水泥的海参销售情况不好了后,就没有人再往里面加水泥了。现在的海参都往里面加糖和加盐,这里俗称糖干和盐干。”

  “买的时候也要小心,他们肯定不会和你们说实话,你去买时他们会告诉你,那些糖干和盐干里面加多少糖或是几遍盐,但你能知道他们到底加了多少吗?有的时候说加了五遍盐,其实都能往10遍上加!为了能使劲增重降低成本,他们把海参一个劲地浸到盐水里翻弄,到最后海参根本没法吃了。所以做海参这个生意还是挺有风险的,一旦卖出不出那么多钱来,亏了本很难再爬起来。他给记者推荐了他认识的一个卖海参的朋友。

  C 加工好的货一斤1700元

  记者驱车前往山后的小村庄时,沿着山路走了十几公里,道路两边一直没有看到任何村庄,山路左面是一望无际的海,偶尔能看到几个渔船。经过一路打听,记者终于来到了村民所说的那个加工海参的村子。

  还没进到村里就看到村口处几个写着干海参的广告牌,记者沿着村走了一圈,发现这个村并不大,几家比较大的海参加工点在一条主干道上,一位老村民告诉记者:“加工干海参的主要是离村口不远的那几家,他们做得大,把好几家小的都吞并了,要买海参去那几家就行。”

  记者来到一家较大的海参加工点,当记者把车停在该加工点门口时,当地村民很警惕地打量记者。记者刚下车走过去,一位中年男子便问记者做什么。记者告诉他想要往青岛批发海参,想看看海参质量。这名男子将记者带到了一个小屋内,他打了一个电话后对记者说,“老板在后面烤房里加工海参,一会儿就过来,你稍微等一下。”

  记者看到,地上和桌子上放着几筐已经加工好的干海参,办公桌上放着十几袋已经装在袋子里的干海参,袋子制作得很简单,上面只写着“野生干海参”几个字。“这些海参都是加工好的吗?”记者问。男子说:“没错,这就是我们加工好的海参,你可以看看这些海参的质量,颜色多正,我们这里的海参质量你绝对可以放心,我们希望把每一个客户发展成回头客,质量一定没问题。”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