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的倒下,会让中国的电影市场受到波动吗?前车之鉴将给中国影业带来怎样的警示呢?本报记者昨日采访了旗下拥有光线影业的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以及学者石川和葛颖等,他们竟然出奇一致地对米高梅的宣布破产毫不意外,倒是给中国电影人提了个醒,创新和电影产业链的衍生是王道,单做电影风险太大。
反应
没太多意外,早就问题重重退出主流
米高梅是好莱坞一家有着86年辉煌历史的老牌电影公司,86岁的高龄加上好莱坞,加之其创造过的无数经典影片,让米高梅宣布破产保护这个金融风暴余震下的金融事件演变成了电影人的集体“缅怀”。不过,记者昨日采访的几位中国业界人士,倒是不约而同地表现淡定,并称这是早就预料到的事情。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米高梅公司早在90年代就已经退出了主流电影市场,做电影一是看其品牌,二是看片库。”显然,米高梅的品牌在,但近年来的“片库”却不尽如人意,王长田说,米高梅的经营策略一直在变动,之前也谈成过几部大片,可是都没有专心发展,反而把精力都花在了投资小类型片上面,“近年来除了‘007系列’还能称为大片,其他的都是小成本电影,所以,早就已经不是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公司了,对整个电影行业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在王长田看来,华纳、环球、迪斯尼、福克斯、哥伦比亚这样的大公司现在经营得都还不错,所以米高梅的破产并不会”撼动“好莱坞。对此,石川的想法也如出一辙,“米高梅早已不是一家独立制作电影的公司,早前就已经被索尼公司收购过了。”葛颖也认为这很正常,“国际老牌电影公司更新换血的多了,而且米高梅其实很早之前就是问题重重,在90年代就已经有了征兆,所以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将来
重组加换血,品牌效应仍能持续发热
虽然早就退出主流市场,也一直问题重重,但毕竟是86岁高龄,毕竟曾在好莱坞创造过无数的辉煌,米高梅的破产要说对市场一点影响也没有很难。对于可能产生的影响,诸位业内人士都认为其品牌的“生命力”依然勃勃,后期无论是谁接手,都可以让品牌效应持续发光发热。石川直言,资产重组后的米高梅,可能以后整体的电影创作风格都会改变,毕竟所有的工作团队都换人了,不是原先那批了,“不过它创下的品牌效应不可能也一下子随之消亡,肯定还是存在的,接手的人可以利用它的品牌效应继续维持电影的发展。”
王长田也坚信,米高梅虽然申请破产,但品牌效应还在,也一定会成为未来接受人最大的利用价值,“至于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我觉得基本没什么,如果非要说有影响,那大概就是007电影的推迟上映会让很多影迷失望吧。”
米高梅的退出,是否会让整个好莱坞电影产生新的格局呢?葛颖认为,“之后接手的人一定会对营销策略有所调整,可能这也代表了电影新格局的诞生,但还需要静观其变,因为毕竟米高梅早就退出主流市场了。”唯一留下的,就是那些过去的经典影片和那头怒吼的雄狮了。
借鉴
创新是王道,发展产业链有助减风险
王长田昨天向记者透露,“据我所知,现在很多电影公司都在计划收购米高梅,其中也包括中国的电影公司。”至于光线有没有这样的计划,他神秘表示:“这个暂时不方便透露。”
不少中国公司对破产的米高梅“馋涎欲滴”,而它的破产对中国影业也有不少的可借鉴之处。葛颖就直言不讳:“其实米高梅的倒下也体现了大型电影企业不能一直吃老本,被传统束缚,如果一直没有新思维、新的经营策略,那么江河日下也是早晚的事。”
葛颖认为,现在很多老牌的电影公司负荷太重,“以上海来说,很多本土导演都失去了原创,选择上北京,而不注重自己当地的文化,拍出来的作品也是千篇一律的风格。”但是就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环境来看,这样是不行的,只有不断有新动作才能促使行业的发展。石川对此则认为,电影衍生产业的推动和发展对中国电影来说很重要,他直言,在美国的电影产业链中,电影投资的比例其实只占市场的10%,范围不是很广,倒是电影之后的衍生行业比较发达,“这也是中国电影产业要借鉴的地方:单做电影投资的风险太大了,应该注重的是之后的产业链发展。”
盘点米高梅经典佳片
1、《绿野仙踪》(1939年)
2、《乱世佳人》(1939年,费·雯丽凭此片首次成为奥斯卡影后)
3、《费城故事》(1940年,加利·格兰特凭此片成为奥斯卡影帝)
4、《魂断蓝桥》(1940年)
5、《猫和老鼠》(1940年,七次获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是动画史上无可超越的巅峰)
6、《宾虚》(1959年)
7、《日瓦戈医生》(1965年,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等4项奖)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