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城市的发展模式仍然面临很大问题。其经济增长模式还是依赖投资拉动。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成都、重庆、西安和武汉在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分别为4025亿元、5317亿元、2500亿元、3001亿元,占GDP的比重颇高。
对于目前的竞争,李勇认为,目前的竞争还是良性的,各地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而制定本地区的产业。现在这种竞争大致是错位的,互补的,虽然有些地方是粗放的竞争,但是会有这样一个过程。沿海当年也是这样走过来,而且竞争能推动中西部地区向沿海靠拢。
其实,对于西安、重庆和成都等西部城市争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规划,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就表示,在发展过程中,历史实际会作出选择,但是这种努力还是有必要的。
抱团区域规划
防止“谷底竞赛”效应
事实上,东部一些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曾经就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担忧,被称为“race to bottom”(谷底竞争),即以牺牲资源环境、员工福利等模式来吸引外资。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光是要防止污染产业的转移,还应该防止“谷底竞赛”模式向西部转移。
竞争并合作着,这应该成为各地城市建设的注脚。
一种区域整合的潮流已经蓬勃而出。各自为战的战略已经难以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成渝经济区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历经波折,但是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即将破茧而出。而从去年国务院批准10多个区域规划就可以看出,区域竞合如火如荼。
四川当地的区域经济学者林凌表示,过去的经济发展是一个省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市,现在是一个经济区、一个经济区,这种模式将很快在全国成长起来。
另外,在成渝经济区的基础上,重庆方面又提出将西安纳入,形成拥有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西三角”,并将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戴宾认为,近两年来,中西部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开始凸显,周边地区逐步被纳入到与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的轨迹,区域合作进程加快,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体开始形成,如武汉都市圈、重庆都市圈、成都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聚,成为引领和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从而也将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以成都为例,戴宾表示,随着成都与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联系的日趋频繁和稳定,尤其是交通轴线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现代交通工具所带来的时空关系的变化,成都与周边地区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最有条件率先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城市空间系统——城市群。所以成都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思路就是加强成都经济圈区域合作,使其成为中西部地区城镇最密集、产业集聚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城市群,成为四川参与全国和全球竞争的龙头和主体。(李秀中)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