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希望铁矿石重返“谈判定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方希望铁矿石重返“谈判定价”

2010年11月01日 09:2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往年国庆节一过,铁矿石供需双方就开始进行下一年度价格谈判的接触。虽然今年矿山企业将铁矿石年度定价单方面强行转变成了季度定价、指数定价,但是中国钢铁企业仍然没有放弃重回之前的长协谈判模式的希望。

  “下一个年度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已经开展,供需双方已经进行一定的接触和交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虽然他并未明确表示是否中国希望重回年度长协模式,但是其言论已经表明,中国正在试图让铁矿石定价重新回到谈判模式。这是因为目前铁矿石价格谈判已经是季度模式和指数定价,供需双方已经不存在谈判,只需要接受上一个季度的指数均价。

  从今年4月份开始,三大矿山公司打破了一年一度的铁矿石谈判模式,将之改成了季度定价模式,进而发展成了指数定价。

  联合金属分析师徐光剑告诉本报,目前的指数定价模式是,钢厂和矿山约定以前3个月指数平均价格,确定下一季度长期合同铁矿石价格,指数由第三方咨询机构公布,看似对双方都较为公平,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于矿山和钢厂来说,这样的变革很可能是负面的,并且不可逆转。

  铁矿石掉期发展之快,出人意料,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已有4家交易所为铁矿石掉期提供结算服务,分别为新加坡交易所(SGX)、伦敦结算所(LCH)、芝加哥交易所(CME)、美国洲际交易所(ICE)。

  徐光剑预计,2010年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约在10亿吨,以100美元/吨保守估计,总价值为1000亿美元,差不多相当于OPEC年产石油总价值的1/7。面对如此庞大的“蛋糕”,摩根、德意志、高盛等金融大鳄蜂拥而至,其他基金、私募、经纪人公司、贸易公司乃至租船公司也纷纷加入。

  对于金融市场参与者来说,长期平稳的价格无法盈利,炒家、热钱必定要使价格波动剧烈,方能有差价有利润。“2010年铁矿石价格波动是有史以来最为剧烈的一年,随着矿石市场金融属性继续增强,价格波动将更为剧烈、频繁。”徐光剑说。而对于钢铁企业而言,价格的频繁波动并不利于生产的安排。

  虽然目前中国钢铁企业掌握的底牌尚无法与三大矿山公司抗衡到底,但是今年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改观。

  罗冰生告诉本报,今年以来中国进口铁矿石处于下降态势,一季度中国进口铁矿石同比增长18.4%,二季度同比下降6.87%,三年季度同比下降14.33%。今年1~9月,进口铁矿石只有4.58亿吨,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同比下降2.51%。而国产矿的数量则大幅度增加,今年1~9月份,国内铁矿石产量7.8亿吨,同比增长25.89%。国产铁矿石的大幅增长,替代了进口铁矿石,满足了国内高炉1~9月份增长的铁矿石需求。

  “虽然四季度进口铁矿石总量会适当增加,但预计今年全年中国进口铁矿石总量不会高于去年。”罗冰生说。

  国产矿的增幅给三大矿山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虽然淡水河谷的铁矿石产量今年以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力拓与必和必拓的产量增幅则明显下降。

  三大矿山不久前发布的财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淡水河谷铁矿石产量2.27亿吨,同比增长30.4%;必和必拓今年三季度铁矿石产量较去年同期也只增长6%,预计全年产量为1.55亿吨,增幅为24%;力拓今年第三季度的铁矿石产量只增加1.5%,预计全年产量为1.79亿吨,同比只增长4.07%。

  “指数定价对于供需双方都不是一件好事情。”沙钢集团一位高层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不仅是国内钢铁企业希望重回长协谈判,国外钢铁企业亦如此。今年5月,当本报记者在北京采访新日铁会长三村明夫是否会努力让铁矿石定价机制重回之前的模式,他说:“那是我希望的,也是我们为什么还继续在与矿山公司谈判的原因。”

  中国企业另一大正在增强的底牌是,一大批海外投资的矿山正在逐渐形成产能。9月18日,武钢集团与加拿大CLM公司合作开发矿山生产的16.2万吨铁精矿运抵武汉。

  “十二五”期间,武钢集团将形成6000万吨以上的产能,而通过此前大力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公司已经掌握了100亿吨铁矿石权益资源量,全部达产后,供应能力将超过9000万吨/年,可满足其85%以上的需要,加上自有部分,武钢集团铁矿石可全部自给。

  不仅是武钢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等大型钢铁企业正在海外收购更多的铁矿资源。(曹开虎)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