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美国、日本等国指责中国进一步削减稀土出口配额及产量,中国商务部明确表态:中国不可能继续承担供应世界的角色。
商务部发言人姚坚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对稀土的开采、生产、出口采取限制措施均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法律,目的是保护环境,中国也不会将稀土出口当成封锁手段。
晁宁也在16日的公开专题演讲中表示,中国并非世界上惟一拥有稀土的国家,却在过去几十年承担了供应世界大多数稀土的角色,结果付出了破坏自身天然环境与消耗自身资源的代价。
而对于美国和日本贸易官员宣称要将中国的稀土政策上诉到WTO,德国经济部长强硬要求稀土自由贸易问题,相关法律专家表示,胜诉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中国官员未声称要禁止出口稀土资源。
稀土战略规划箭在弦上
如何解决困境,专家提出了许多建议。黎雪荣指出,首先应严格限制出口,并像美国、日本那样建立战略金属储备制度。她同时呼吁中国将稀土作为战略资源进行储备;对稀土企业进行重组,提高整体竞争力;整合科研力量,抢占稀土产业链高端市场,如设立重大稀土专项资金、科技部等部门划拨资金支持稀土的开发运用等。
作为最早呼吁限制稀土产量、控制稀土价格的学者之一——徐光宪教授,也曾呼吁建立储备机制。
为整合我国稀土资源,9月6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稀土行业名列其中。《意见》出台后,众多大型企业意欲争夺更多资源与市场。北方某大型稀土企业白先生告诉记者,“五矿、广晟有色,包括我们都在努力参与兼并重组,这有利扩大话语权。但这些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目前北方稀土的资源整合已经基本结束,而南方的中重稀土则还需整合”。
多家央企都发力南方中重稀土资源,中铝、五矿等央企都对该市场进行了相关考察意欲大规模投资。
据了解,稀土业目前格局是:包钢稀土主要掌握北方的轻稀土资源,江西铜业主控四川轻稀土资源,广晟有色主控广东轻稀土资源,广西有色集团主控广西中重稀土资源,五矿主控江西和湖南中重稀土资源,此外中国有色集团也逐渐加大广东和广西稀土领域投资。
在几大主要竞争主体中,包钢稀土、江西铜业、广晟有色、广西有色集团等地方国资控股的企业都拥有采矿权,而中铝、五矿、中色等三家央企却没有采矿权。包钢已经初步建立稀土储备制度并将进军南方稀土作为今年工作重中之重。该公司分别出资7387万元、8920万元、6934万元与多公司达成协议,其中分别通过收购江西赣州信丰利股权、与江西赣州全南晶环共同组建稀土企业、对赣州晨光稀土进行股权投资等手段,控制了南方中重稀土约20%的分离产能。
除此之外,国土部也将建立全国主要稀土精矿的销售网络和管理系统,对每一个厂家产品进行标识,规范稀土开采和销售。并于10月8日公布了2010年省级稀土等矿产资源开发整合重点挂牌督办矿区名单,列出了符合标准的78个稀土厂矿。
而工信部、中科院等部门也进行了相关工作,征集了稀土行业准入意见,筹划召开全国稀土大会等。这些无疑都将为稀土产业战略规划提供合理建议。
资本市场
稀土概念造就股市神话
尽管解决稀土产业问题不可一蹴而就,但是“稀土”概念却在股市缔造了神话。此前香港上市公司蒙古矿业在两个交易日内累计上涨116.53%,其原因仅仅是沾上了“稀土”两字。对于股价飙升,蒙古矿业称,有一位董事现正就可能收购位于蒙古的若干稀土矿与一位独立第三方做初步洽谈,然而,目前该洽谈仍处于前期阶段,尚未就有关收购达成任何具体协议。
其中广晟有色更是被股民尊称为“广晟哥”。然而年初,还戴着ST帽子的广晟有色并不为人关注,但是从9月开始,突然在稀土概念的催化下爆发。自9月21日-10月18日,“广晟哥”的股价一路从40.55元猛涨至91.70元,短短12个交易日内涨幅就达126.14%。但由于其涨势过猛,遭到了上交所的“特停”。虽然如此,业内还是认为其有能力杀个“回马枪”。而昨日包括广晟有色、包钢稀土等在内的股价仍在涨停。
中色股份也因“沾染”稀土,股价在7个交易日内上扬接近100%。据中色股份26日的公告表示,其澄清了澳洲Lynas稀土矿的传闻,指出因未获得澳大利亚审批机构批准项目已终止。实际上,全球稀土价格都受到投资者热捧,澳大利亚的Lynas股价3个月内飙升150%,而它的美国竞争对手Molycorp自7月底首次公开募股以来股价累计飙升120%。而稀土类股票自2008年底以来整体上涨了12倍,最近一个月上涨了35%。
由于建立国储制度的传言以及兼并整合的大势,中国稀土行业的多家大企业被认为将来受益巨大,受到了股民的热烈追捧。
但对于如此火爆的股市,业内人士指出,需要谨防非理性炒作。厦门钨业也专门提醒投资者说,虽然稀土属于中国占优势的战略资源,但市场对其估价已远超其经济价值。并且随着稀土价格的提升,其他国家的稀土开采有可能恢复,这将制约其后续上涨空间。“目前公司股价对应的市盈率高达86倍,请广大投资者注意风险。” 记者 郭奕涵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