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1日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统计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2686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6%,环比上涨0.6%,涨幅创23个月以来新高。
该份数据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的态势基本打住,增长速度基本稳定在较高水平;另一方面,物价上涨的势头仍在继续。
在此背景下,央行19日宣布上调1年期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央行意外加息意在控制可能高涨的通胀,21日公布的CPI数据显然印证了这一猜测。
这或许可以表明,中国经济软着陆的趋势已基本确定,央行现在需要应对的是不断高涨的通胀预期。
徳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指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表明一种政策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容忍较低的GDP增长,同时表明政府解决负利率问题并利用利率政策来抑制投机性房地产需求的决心。
通胀压力加大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后期影响价格上行和下行的因素并存。上行因素,一是国际大宗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对国内的生产会产生一定的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二是劳动力成本一定程度的上涨,还有国内一些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下行因素,一是秋粮丰收,二是绝大多数的工业品供过于求,三是翘尾因素的影响。
“尽管存在价格上行的压力,如果后期通胀预期管理得当的话,那么完成全年的宏观调控预期的目标仍然说是有希望的,有可能的。”盛来运称。
盛来运分析说,全年实现国民经济10%以上的增长,物价保持3%左右的水平是有可能的,因为1-9月份的CPI上涨2.9%,这样一种状态应该是非常不容易的。
目前,中国的CPI指数在金砖四国(中、俄、巴、印)中相对比较低,而且基本稳定。这说明中国今年在管理通胀预期方面采取的措施是有力的、有效的,也是得当的。金砖四国中,巴西9月份CPI上涨4.7%,俄罗斯9月份CPI上涨7%,印度8月份CPI上涨9.9%。
针对21日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与此前预测相比,仅GDP增长高于预期,说明国内内需增强,整体经济运行良好。但通胀压力仍会加大,预计10月CPI将达3.8%-4%。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6%,涨幅创23个月来新高。诸建芳预测10月CPI会上涨到3.8%-4%,通胀压力仍会加大。政策调控转入稳健,未来会进入加息周期,加息频率要看通胀走势情况再判断。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也持相同看法。他认为三季度GDP增速较为平稳,总体看经济形势良好,在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李大霄指出,三季度GDP较二季度环比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是国家出台的紧缩措施以及节能减排要求,如对部分高耗能企业取消优惠电价等,预计四季度的GDP增速将保持平稳,经济形势在朝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走。
虽然9月CPI创出新高,但李大霄表示数据还是好于市场预期。近日央行提高了基准利率,未来的通胀压力将得到一定的缓解。至于年内会不会再度加息,则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
路透社为此发表文章称,中国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6%,略高于市场预期。尽管工业和投资增速仍处在下降通道,但中国经济软着陆的趋势已基本成立。9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再创新高凸显通胀压力,料加强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政策重心。而中国央行在数据公布前的突然加息或也说明,经济增长已不是最关键,提前压住通胀苗头更为重要。
加息抑通胀解决负利率
10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时隔三年之后,宣布上调1年期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加息利剑的指向是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
而在此前之前,有多位学者在不同场合建议,提高通胀的衡量指标CPI的预期,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