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宁10月18日电 (记者 林艳华)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10月19日如期在中国南宁举行,这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的第一届经贸盛会。
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启动之年。“早期收获”计划当时被视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在货物贸易领域的试验田。6年时间过去,当年的试验田已是果蔬丰茂、百花盛开。
“早期收获”计划是根据2002年1月1日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而实施的。2003年10月中国与泰国就率先实施了蔬菜、水果零关税安排,取消了两国间蔬菜水果贸易的关税,双边早期收获产品的贸易总额在2004年达到6.1亿美元,同比增长77.9%。
2004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当年,中国与东盟全部贸易总额达到105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3%,这也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双边贸易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实施早期收获的6年间,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双边贸易从2004年的1000余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09年的2130亿美元,增长了一倍。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试验田,“早期收获”计划是一个互惠双赢的贸易安排,它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货物贸易,特别是农产品贸易的增长。其意义更在于,它表明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一项正确的选择,它的成功实施增强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建设自贸区的信心,同时为落实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各项协议起到了固本清障的作用。
也正是有了“早期收获”这一过渡性安排,通过长达6年的适应期,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中国东盟的合作由此进入一个全新时期。
据最新推出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年度报告显示,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前8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已逾180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3.7%;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亦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值得关注的是,从今年8月开始,中国和东盟区域内各国货币的汇率都不同程度的升值,但有金融专家分析后发现,区域内各国货币的汇率虽升势强劲,但其走势基本保持了一致。专家认为,在欧盟债务危机尚未完全解套,美元汇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中国和东盟自贸区的贸易却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此举当是得益于东盟自贸区建成后的若干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的支撑。
除双边贸易外,中国和东盟互利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加工业等诸多领域合作进展顺利。如中国和泰国共建廊开至曼谷,曼谷至宋卡府的高速铁路项目,中国与老挝、泰国联手解决昆(明)曼(谷)公路运输瓶颈问题等,就是双边在基础设施方面合作的典型案例。
中国东盟问题专家许宁宁认为,零关税意味着中国和东盟的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零关税的条件下双方开放市场,迎来了一个更广阔的合作空间。许宁宁也指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也一定会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甚至新问题。因此,自贸区的建成并不是以实施零关税为结束,而恰恰是一个开始。他认为,双方取消关税形成一个统一大市场后,在区域内打造一个全新的产业链,这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长期发展将至关重要且也是各方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
许宁宁表示,如仅以双边贸易论,未来10年如果不再发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东盟这个人口逾20亿的第三大贸易体,其双边贸易有望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
泰国总理阿披实对中国—盟自贸区的前景抱持同样的乐观。他认为,一旦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东盟国家的贸易将会迅速扩大。他并相信在未来5年,东盟国家的人口将上升到7亿,而东盟10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会超过2.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佼佼者。(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齐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