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来第二次联手刺激经济,日本央行和政府进入10月来再次向市场注入“猛药”。
继9月中旬日本央行通过抛日元购美元干预汇市以来,日本央行于上周二(10月5日)又宣布了一项规模为35万亿日元的货币宽松政策,并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从现行的0.1%降至0%至0.1%区间。10月8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紧接着通过了规模约5.05万亿日元(约合4100亿元人民币)的新经济刺激方案。
日本央行和政府的再次协调行动,旨在平抑日元升值对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维系脆弱的经济复苏——此前的9月份,日元兑美元汇率创下15年来新高,日本央行统计数据亦显示日本经济增长有放缓迹象。
内外交困的日本经济
进入2010年下半年以来,各国在大规模刺激政策之后,经济又有放缓迹象,日本也不例外。
今年前两季度,日本政府鼓励个人消费的效果减退,导致国内需求明显减弱,其中民间住宅投资、企业设备投资及家庭消费支出增幅与一季度相比均有大幅度回落,日本二季度个人消费支出更是环比出现零增长。国金证券研究报告显示,二季度日本国内需求对GDP的贡献率为-0.2%。
除内需不振,外需的疲软更令日本经济复苏如履薄冰。由于日元对主要货币持续走强,日本出口企业面临利润空间收缩风险,日本贸易部长此前曾表示,由于日元兑美元的强势走高,日元至少要下跌6%才能对出口商有所帮助。
日本经济内外受困,促成了本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先后推出。
在货币政策方面,日本央行10月5日宣布,将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从现行的0.1%降至0%至0.1%区间,并将在金融层面不会产生其他风险和问题的前提下,在能够确定物价形势已经稳定前一直实施零利率政策。这一举措意味着时隔4年,日本经济重回零利率政策。日本央行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措施是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着手具体研究创立资产买进基金的事宜,为购买国债、公司债券等金融资产提供固定利率方式的共同担保基金,基金规模为35万亿日元(约合4190亿美元)。
财政政策方面,日本政府紧接着通过了总值5.05万亿日元 (约合4100亿元人民币)的新经济刺激政策配套。核心内容主要覆盖就业与人才培养,推进增长战略,育儿、医疗、护理、福祉,激发地方活力及中小企业对策,制度与规定改革等五个方面。公共建设工程在此次追加预算中被列为投资重点,总体投资约1万亿日元。
这是日本新一届首相菅直人上台4个月以来推出的第二次财政刺激计划,也是两个月内第二次促成政府和央行联手采取行动,维系经济复苏。财政方面,日本政府今年9月份已经通过一笔9000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这一刺激政策明显力度不够。日本央行周三(10月6日)公布10月份月度报告称,日本经济依然显示温和复苏迹象,但复苏速度放缓。
进入三季度后,日元升值给日本企业出口,乃至经济复苏造成了新的困扰。日元兑美元汇率创出15年来新高后,日本央行即大规模出售2.1万亿日元干预汇市。但作为全球主要避险货币,在美元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日元仍然受到市场追捧,10月7日再创新高。
政策效果有待观察
通货膨胀明显不在日本决策层担忧范围之内,该国一直备受紧缩困扰,目前仍是这样。
日本政府的数据显示,日本8月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下降1.0%,显示日本经济仍处在通货紧缩中。日本央行10月6日公布的10月月度报告显示,由于商品价格下跌和日元升值,国内企业商品物价较前3个月有所降低;剔除新鲜食品的消费者物价年率依然下滑,不过下降速度放缓趋势持续。
不用担心通货膨胀,而有日元升值、出口乏力隐忧,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日本央行的政策方案可谓顺理成章。但这一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怎样,能否抑制日元升值、刺激国内需求和出口,进而维系日本经济的脆弱复苏,目前还难以确定。2001年开始,在接近于零的基准利率已无降息空间的状况下,日本实行过量化宽松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长江证券研究报告认为,总体来说,日本货币政策的超预期放松,对经济的提振力有限,其更多的目的完全在于,在前期汇市干预政策效果有限的情况下,寄希望于货币政策的放松来缓解日元升值。但对于这点,从历史经验来看,仅能在短期内起到作用。日本央行也预计,因日元升值的效应可能持续,日本国内企业商品物价在一段时间内将继续疲弱。
此外,日本央行低利率及超预期宽松货币政策能否达到日元贬值、推动出口的效果还要依赖于美国近期货币政策。近期,有关美国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讨论甚嚣尘上,而美国9月份非农就业数据未得到改善,强化了这一预期。一旦美国最终重启量化宽松,则日本货币政策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
相对于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日本本轮推出的财政政策效果可能更直接和明确。日本当局希望通过新一轮的刺激政策能够新创40万到50万个就业岗位。有分析师称,该方案有望拉动实际GDP增长0.6个百分点。这一财政政策短期内或能收效,但受困于日本政府财政状况恶化,政府债台高筑,财政刺激政策在长期来看同样难以维系。(彭海斌)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