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润榜遗漏中国隐形富豪? 专家指统计不健全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胡润榜遗漏中国隐形富豪? 专家指统计不健全

2010年10月03日 22: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杭州10月3日电(记者 赵晔娇)一年一度,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富豪榜的发布热闹而喜庆,掀起的热浪甚至掩盖了数据准确性等关键问题。也许在不少“隐形富豪”眼中,两张榜单只是个茶余饭后的谈资。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教授曹文彪分析认为,隐形富豪是资产统计制度不健全的产物,出于国人“藏富如防贼”的传统习惯,资本积累中的“非阳光”因素,要将富豪的财富捋顺排清谈何容易?

  中国富豪财富“扩容”

  金融危机似乎没有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留下太深的印记。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上证指数由去年同期的2300点上升至目前的2655点,上涨比例为15%......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富裕人群的资产规模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有数据为例,今年胡润百富榜上榜门槛与去年持平,均为10亿元。上榜企业家1363位,比去年多了363位,达到1363人。

  2010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同样佐证了中国富豪数的增长。中国大陆富豪们的表现尤为抢眼,从2009年的28人,增加到了今年的64人,增幅引人注目,超过俄罗斯的62名,其中的27人更是首次出现在这一榜单上。

  隐形富豪“墙内开花墙外香”

  与华丽丽的榜单相比,中国民间的财富则显得低调很多。

  在浙江杭州地区,有一名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他的父亲是一家知名内衣品牌的老总,可给他买的车却是辆不到10万元的大众捷达。这名富二代说,他的父亲一向低调为人,而低调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地名目诸多的捐款让父亲捐“怕”了,二是,在做正经生意的同时,父亲也在从事民间借贷。

  这名富二代说,他身边有不少像他父亲这样的人,他们在大陆表现得低调的同时,在其他地区则是一掷千金,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大陆人赴港生子就是一例佐证。近年来,香港业已成为大陆人的“旅游产子胜地”,除了看中香港优质医疗服务外,获得居留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去生第二胎的。根据政府统计,2009年,香港出生的婴儿出生人数为1983年以来最多,在近8万名新生儿中,内地孕妇所生的占42.7%,这其中有七成孕妇是在香港私人医院生产。

  赴港生子的费用大概在八到十五万元,这不算多,很多家庭都能接受,但这仅仅是一笔“抛砖引玉”式的开销。“香港是一块很好的跳板。我打算把孩子送到香港接受基础教育,再送他到出国。”浙江绍兴地区的陈女士2008年赴港产子,她同时在香港买下一套房子,“一方面是投资,一方面是将来可以给孩子住。”说起这一笔教育基金的大概数目,陈女士表示,没有底线。

  事实的确如此,在大陆富豪越来越富裕的同时,他们越来越倾向海外发展,“中国式移民现象”日益受到高度关注,他们的移民目的地大多为:加拿大、澳洲、美国居多。据业内人士流露,近三年来至少有170亿的资金流向国外。

  撇开诸多例子不谈,正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中国首善”陈光标的一番豪言壮语,也从侧面佐证了隐形富豪的存在,他说:“上了富豪榜的,还不是中国真正的大富豪。这些‘隐形富豪’的钱足够再建一座新的现代化北京城。”

  与此同时,胡润本人也坦诚:“我们不否认榜单会因为某种原因而漏人的可能。”

  专家:健全制度使得富豪阳光化

  “自农业社会,中国人就养成了不露富的习惯。以江苏扬州的盐商为例,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就是一个富裕的符号。扬州盐商的家通常都是在不起眼的小巷子里,但一推开他们的家门,里面是别有一番洞天。”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教授曹文彪表示,在极其含蓄的财富观念中,我们很难知道隔壁邻居有多少家财。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备的个人资产统计制度,个人财富极难统计。”曹文彪同时表示。

  的确,隐形富豪是在中国以至东方国家特有的现象。与外国相比,中国人的财富显得神秘许多。在美国,比尔•盖茨们每年都要为自己的财富收益向美国国税局主动报税、缴税。他们的房子要交房地产税,他们的股票收益、工资收入要交个人所得税,他们的证券资产、不动产数量基本上一目了然。在这样的情况下,《福布斯》不用费多大力气就可以统计出一个大体准确的数字。

  记者看到,在《胡润中国百富榜》相关的新闻下方,有网民的留言表达出了他们对富豪阳光化的期望:“我很想看到,那些创造了巨额的社会财富,且造福一方的富豪们人人争上财富榜,因为这说明我们的法制更健全,竞争更公平。”

  对此,曹文彪表示,任何一个隐形富豪,都可以视为制度不健全的产物。当前,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完善化,隐形富豪终究会置于阳光之下。 (完)

参与互动(0)
【编辑:段红彪】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