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语录
“我本来是要用中文发言的,不过如果用中文,翻译小姐就要失业了。”9月27日,在沸沸扬扬炒作了一个多月后,巴菲特终于来到中国,一席幽默的言语立刻让现场气氛轻松起来。详细>>>
巴菲特:我生在中国也能成功。巴菲特表示,自己在1949年19岁的时候阅读了《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从中得知导致股价波动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并不是每天、每个月、每个季度的股价波动,而是这只股票背后所代表的公司。巴菲特说,这个原理在中国和美国是一样的,即使自己生长在中国,也可以取得成功。详细>>>
巴菲特:幸福在于有多少人爱你。我很享受我所从事的工作,我并不是为了赚钱而工作。我想要赚钱,那是因为这是我为成千的投资者所做的工作,我希望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有一个很优秀的记录。我为我今天从事的工作感到高兴,我在25岁的时候会为此感到高兴,现在我依然为此感到高兴。如果我现在回到25或者30岁,我当然会更加高兴,但是我现在已经感到很高兴了。我到底拥有多少钱并不会改变我的生活,所以我认为,现在应该是捐赠一些东西的时候了。并不是要捐赠我现在必需的财产,而是捐赠出那些我现在并不需要的财产。我四年以前就做出了这个决定,决定了我如何捐赠这些财产。详细>>>
80岁高龄的巴菲特被听众问道:“为什么你80岁还不退休,而盖茨那么年轻就已经退休了?”在一片笑声中,巴菲特坦言自己确实很想工作,他们公司里有许多年纪很大也很优秀的经理。“如果你们发现我在生意场上‘睡觉’了,请务必要告诉我。”巴菲特打趣道。详细>>>
“有些物质的东西能让我生活得更惬意,但另有许多却不能。占有过多东西的人,往往会反过来被这些东西占有。除了健康以外,我最为珍视的财产是有趣、性格各异和友谊持久的朋友”详细>>>
谈慈善晚宴
昨日,股神巴菲特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北京宴请中国富豪,将一场持续了数月的富人如何慈善大讨论推向了顶峰。但据记者了解,会谈虽然气氛热烈,但远未到社会期望的那么深刻。相反,无处不体现的神秘包装让这场聚会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慈善秀。
巴比二人只字未提劝捐
在昨日聚会上,巴菲特表示,“我没有因为钱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捐出的钱却可以改变千百万人的生活方式。”不过他也坦诚地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因为从事慈善而作出牺牲,也没有因为捐赠而让自己省吃俭用。
巴比的谦虚、坦诚让会场气氛相当轻松,引得场内富豪主动和其攀谈。陈发树主动套近乎,说公司的总裁唐骏原先是微软的高管,而他自己在去年5月和巴菲特吃过饭。
对于此前的劝捐,巴比遵守了自己在来中国之前的承诺。聚会富豪告诉记者,巴比两人只字未提劝捐,反而还宽慰大家,捐赠完全是个人的决定。
对于社会热议的裸捐话题,陈光标高调表态,自己作出的裸捐承诺是对巴菲特和盖茨的一个见面礼。他告诉记者,他将倡议国内富豪明年去美国募捐,他还想和巴比商量,如何把全球富豪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慈善基金会。
慈善不是简单捐款
“相比巴菲特和盖茨,中国富豪在慈善心态上和他们并没有太大的鸿沟。不同的可能是慈善的历史和传统”。
聚会上,比尔·盖茨称,自己小时候父亲就有参与慈善的习惯,有时为了帮助别人甚至影响到了自己家庭的日常生活,但这种传统深刻地影响了他。“对于中国富豪,我们的财富是在最近30年积累起来的,相应也缺乏这一方面的传统。”参会的中国富豪们认为。
此外,巴比在慈善方面表现出了更为广阔的眼界,他们的项目没有国界、种族的界限,“他们很关注把钱用在合适的地方,比如教育和疫苗。盖茨一直很热心疫苗领域,认为这是花钱最少、最能帮助到大家的一个方向。慈善不是简单的能力大的人帮助能力弱的人,而是通过慈善帮助人们去发挥自己的潜能,使人们能到达此前不能到达的境界”。
巴比亲笔信
新华网北京9月14日电(记者崔静、吴晶)即将再次踏上中国之旅的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14日以亲笔信的形式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他们在信中指出,此次访华意在与中国成功的商业人士和慈善家就中国的慈善工作进行交流。
他们表示,做慈善可以有多种方式,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其对慈善事业的热忱将不断给世界带来惊喜。“在整个中国社会,我们都看到了慈善的力量!”“我们非常荣幸有机会能够聆听和学习中国的经验,并分享把财富尽可能多地回馈社会所带来的兴奋和喜悦。”
这是盖茨和巴菲特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公开阐述中国之行的目的。他们在亲笔信中说:“还有几周时间,我们就要再度访问中国。在此次行程中,我们将有机会与中国一批成功的商业人士和慈善家就中国的慈善工作进行交流,了解中国慈善事业的概况,并且分享捐赠如何对社会和世界产生影响的经验。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盖茨和巴菲特在信中明确表示,此次中国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倾听,以及与那些对慈善活动感兴趣的人分享经验。“有些人猜想我们此次中国之行将劝说人们进行捐赠——其实,并非如此。”
此前,盖茨和巴菲特共同发起一项名为“财富捐赠承诺”的倡议,号召美国富豪将自己的一半财富捐献出来,得到40个美国富豪家庭的支持。因此,当二人宣布将于本月末在中国举办一场慈善晚宴,邀请50名中国富豪参加时,很多人认为,这个聚会的主题将是“劝捐”。
对此,盖茨和巴菲特在给新华社记者的亲笔信中说,“‘财富捐赠承诺’只是众多慈善形式的一种。我们尚不了解,对于中国而言,这一模式是否合适。”“中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因此中国的慈善模式也会有自己的特色。”
盖茨和巴菲特说,慈善捐赠的优良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而今,当代中国人更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为后人树立慈善榜样。这些努力很可能会对中国现代社会慈善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他们还同时强调,慈行善举并非仅限于富裕阶层。邻里之间的互助行为并不亚于一个富裕的人捐赠大笔财产,两者同样值得赞赏。“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尽己所能,回馈社会。正如中国那句古老的名言所述,‘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谈传记:“别太夸我”
上世纪90年代末,施罗德在撰写一份有关巴菲特经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报告时接触到巴菲特,深得后者赏识。巴菲特于是邀请她帮他写传记,与她聊了数千小时,还提供大量个人档案和朋友数据助她撰稿。他还说:“如果我的说法与任何其他说法不同,那你就选一个没那么夸我的版本。”
小时候的沃伦·巴菲特在学校里成绩很差,还经常离家出走,还常常到社区里的商店偷体育运动商品。有一次,巴菲特的父亲发现他的衣柜里堆满了高尔夫球,因而起了疑心。父亲作出最后通牒:除非改正错误,否则的话不准他再去靠送报纸来赚零用钱。
“这个通牒对我很奏效。”巴菲特说。他从此“改邪归正”,并靠送报纸积攒下来的零用钱,在内布拉斯加州一个农场买了一块16公顷的土地,当时他只有16岁,还是华盛顿中学的学生。巴菲特在当地雇了一名农民帮他耕种土地,有关协议持续至今。
拒绝帮妹妹还债
爱丽丝在传记中披露了一些似乎有损巴菲特形象的轶事。例如在1977年,巴菲特的原配夫人搬出了他们位于内布拉斯加州的家。巴菲特回忆往事时说:“这不该发生。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错误。”当时,巴菲特已经积攒了大约7200万美元的身家。但是,他仍然把全副心思放在怎样赚更多的钱上,“家人变成了第二位。”巴菲特向爱丽丝解释说。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晔君】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