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再临危机 欧盟欲加强制裁债台高筑国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欧元再临危机 欧盟欲加强制裁债台高筑国

2010年09月29日 07: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欧盟委员会定于当地时间周三出台一项新法案,加强对违反欧盟预算规则国家的制裁,进而巩固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

  分析人士称,该法案出台的背景是,欧元区虽已度过今年的生存危机,但金融市场对爱尔兰等几个二线国家仍心存疑虑,投资者仍担心欧元区长期前景,出台更严格的规定以约束财政纪律已经成为欧盟解决危机并防止又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的必然选择。

  爱尔兰、葡萄牙财政忧虑累及欧元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周一将爱尔兰最大的银行之一———盎格鲁-爱尔兰银行的评级下调三个等级至Baa3,原因是预计该行可能需要政府提供更多资助。此前,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对爱尔兰银行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政府目前已支出330亿欧元(445亿美元)资金来拯救银行业,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这一降级行为使市场重新泛起对爱尔兰等欧元区二线国家债务问题的担忧,爱尔兰与德国同比公债的收益率进一步扩大,这也对欧元兑美元上攻1.35形成了拖累。分析人士称,欧元目前正受到对欧元区仍存在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美国可能将采取又一轮量化宽松政策预期这两个因素拉锯战的影响。

  另外,葡萄牙的财政部长坚持说负债的葡萄牙政府会推进计划削减预算赤字,尽管反对党议员威胁会阻止税收的进一步上调。对葡萄牙政府是否能够采取进一步的财政措施的不确定性正在加剧债务的增长,表明投资者的担忧有所上升。

  各国同意严惩预算规则违反国

  欧盟各国财长在27日的会议中,同意对破坏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欧元区国家实施新制裁。据介绍,《稳定与增长公约》就欧盟国家的预算规则做出了规定,即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 D P)的比例不能超过3%,公共部门债务不能超过G D P的60%。

  欧盟主席范龙佩在主持欧盟财长讨论后说,当天的讨论显示,大家对预算和经济监管相关重要议题,共识的程度很高。他还在声明稿中指出,欧盟财长同意需更关注债务问题,而负债水准高于欧盟所订国内生产总值(G D P)的60%上限,且降低债务比不够快的国家,应面对惩戒。

  当天,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欧洲议会作证时也表示,欧洲央行呼吁更加严格地审查各国的预算,其中包括对超出债务和赤字限额的国家采取奖惩相结合的做法。他指出,欧洲央行会支持诸如暂停投票权之类的政治性惩罚措施,但这可能需要对公约进行修改,应该对公共债务和预算赤字水准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以避免出现问题扩散的风险。

  特里谢在讲话中指出,“一旦发现失衡和弱点,必须给予有效跟进……因为任何一国的弱点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直接影响”,这种监督框架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奖惩体系支撑,应该在初期阶段能够充分激活这一体系。

  法德对自动制裁机制存分歧

  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27日在欧盟财长会议上表示,为使欧盟预算新法案能“起到更大影响”,他希望法案中能包括类似自动启动的制裁机制,借以加快制裁进程。而自动启动的制裁机制可以包括暂停投票权和欧盟发展援助资金等惩罚措施。

  欧盟委员会也表示,希望减少欧盟财长自由裁量的范围。为此,欧盟委员会提议,只有由欧盟部长有效多数通过才能够停止制裁,亦即“反向有效多数表决”。根据现行规则,要实施制裁需采有效多数表决。

  但法国经济部长拉加尔德认为,自动启动制裁机制的构想欠佳。她指出,自动启动的制裁机制只会让一国的命运完全落入部分专家的手中,对于任何形式的制裁,欧盟国家应该有强大的话语权,“政治力的投入仍是必要的”。

  欧盟委员会希望各方能迅速达成一致,以便在明年开始实施这些新规则。“我们希望迅速取得成果,并在明年生效。”欧盟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雷恩称。

  但法新社的文章也警告说,即使法案能顺利通过并生效,其未来的执行也面临重重考验。据介绍,今年没有几个欧元区国家能达到《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 D P)的比例不超过3%,而且欧盟国家普遍存在低估本国预算问题的现象,这就要求欧盟在未来的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顾问委员会,以加强对这些国家财政纪律的监督。记者肖莹莹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