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古称襄阳,汉江穿城而过,倒映着古老的城墙。在这座建城2800多年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最新的风景。目前,襄樊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36家,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4.7亿元,同比增长33.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40%,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的16.2%,仅次于武汉市居湖北省第二位。
襄樊只是中部地区的一个地级市,与东部沿海地区和众多省会城市相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优势都不突出。那么,襄樊为什么要选择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抓手和突破口?又是怎样走上了一条成效初显的“创新驱动”之路?
在做大总量中调结构、转方式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和条件限制,选择最能激发自身潜力的跨越发展之路,是近年来襄樊市委、市政府决策的基本思路。市委书记唐良智说,“襄樊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产业,发展经济。”
近几年,襄樊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8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00家,新增两家过百亿元企业。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襄樊市工业经济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28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40.2%,工业增加值461.5亿元,比2008年增长27.6%。
在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工业企业加速成长,市场竞争力也得到提升。2009年底,工业企业达到6109家。
面对这样的成绩,襄樊不满足。和自己比,步子快、势头好;和发展更好更快的城市比,差距依然明显。盘点“家底”,襄樊市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判断仍是:总量不大、速度不快、质量不优。
从总量上看,2009年全市GDP总量为1201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90.6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即“十一五”末,全市GDP总量可达1430亿元。
从产业上看,2009年,襄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7:47.9:35.4。农业总量不小,但离现代化农业还有一定距离;工业增速不慢,但作为龙头的汽车产业的生产税收与税源相背离,对财政税收的贡献较小,而食品、纺织、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5大产业均只有百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还不够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企业主体上看,至200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306家,而产销过10亿元的企业仅为20家,百亿元企业仅有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风神襄樊汽车有限公司两家。
“襄樊经济总量不足,主导产业不强,骨干企业不多,合理的经济结构还没有真正形成,因此,襄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是不断提升经济总量。只有足够‘量’的积累,才能完成‘质’的飞跃。”襄樊市市长李新华这样对记者说。
奋起直追,是襄樊市现阶段最紧迫的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意味着放慢发展速度,更不是不要发展。”唐良智说,“襄樊市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发展与转变的关系,把发展与转变统一于又好又快的发展之中。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襄樊的第一要务、第一要求、第一标准。”
2009年初,襄樊提出了用4年时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到2012年突破2000亿元的新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在做大总量中调结构、转方式,在调结构、转方式中做大总量。
唐良智表示,“我们的总量小,只要进步快,产业精,实现这个目标完全有可能。当然,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对缺乏强大支柱产业的襄樊来说,抓关键环节,选择新的产业突破口势在必行。附加值高、对资源和环境依赖较小,能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就成为了我们的战略性选择。襄樊市要在壮大规模的基础上,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抓手和突破口,对结构进行优化升级,走‘创新驱动’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文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