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独立机构,“基金会中心网”在信息披露上保持独立、客观、中立的立场,为中国慈善行业与社会互动打开无障碍通道。
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慈善体制改革也许会从这里看到曙光。
中国企业家离巴菲特式裸捐还有多远?
自6月巴菲特与比尔·盖茨掀起这场“裸捐”慈善运动,即号召全美403位亿万富翁捐出一半的财产以来,在美国已经有40多名富豪签约参加这一活动,而在中国仅有三人。
当西方的最新财富观漂洋过海而来的时候,除了中国企业家 “肯捐”或“拒捐”的意愿差异,中国富豪财富发展的现状、中国传统文化的考量、中国特有的国情环境,以及中国慈善制度本身等等,都可以让一场在西方以分享、展望为诉求的慈善晚宴,变成中国土地上一场牵涉财产曝光或缩水的“鸿门宴”。
裸捐时机尚未成熟?
在巴菲特公布 “承诺捐一半财富的富有捐赠者名单”后,华人首富李嘉诚因“榜上无名”而感受到了媒体的压力——虽然他的基金会在过去30年中累计捐款超过100亿港元。
“鼓励富人裸捐或捐出大部分财富,对当今中国社会来说,时机还不成熟。”《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刘罡表示。
刘罡认为,中国重新发家致富只有短短30余年时间,现在急需补上的不是巴菲特等人“身家捐一半”的超前财富观,而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财富常识。
“中国许多有钱人不是以富而高雅、富而知礼为荣,反而觉得富而粗俗、富而违规才显得自己 ‘有派’。”刘罡说。
在记者采访中,以上观点得到了大多企业家、学者的认同。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企业创始人告诉记者,首先,要找到中国富豪就很困难,因为国内的制度环境所限,富豪们都不愿高调。
对于中国富人来说,一旦公开行善,无异于自找“聚光灯”,可能最后被“围观”的不只是巨额财富,还有自己不为人知的“财富秘密”。
“做好公司显然要比做慈善迫切。”上述企业创始人表示。
中国式慈善的尴尬
事实上,自从“裸捐第一人”和“裸捐第二人”陈光标和冯军发表了各自的承诺之后,质疑声也不曾间断。除了“借故炒作”的声音,还有不少人对他们财富的质量和数量产生了怀疑。
有观点认为,陈光标的黄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主要业务就是拆迁和废品回收。这个领域确实有利润,但从商业模式来看,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品牌性较弱,且市场的区域性很强。“除非和政府有很强的关系,获得排他性的机会,或者有独特的技术专利和超凡的管理艺术,否则很难解释靠拆迁和废品回收能挣出50多亿来。”质疑者直言不讳。
对中国企业家裸捐时机与裸捐能力的讨论,实质上折射了中国式慈善制度本身的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配套的社会捐赠法规始终未获根本完善。
据记者了解,巴菲特承诺把99%的财富捐赠出来,捐款的去处是比尔梅林达基金和美国的一些其他慈善机构。然而在中国,做慈善一方面缺少专业、透明的慈善机构和慈善基金;另一方面,善款是否能得到善用也是许多企业家最大的顾虑。
“在行政的庇护下,社会中介虽然有所发育,但到目前为止也仅有2000多家,与美国100多万家有天壤之别。”中国红十字会办公室相关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该人士坦言,由于美国社会财富是透明的,慈善的法规比较健全,运作的社会监督体系,尤其是诚信体系是完整的,所以保障慈善行为的质量和效果都要比国内优越。“中国在这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记者 罗伦)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