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稀土,时下流行的iPod、黑莓手机以及为构建未来绿色世界而大力发展的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场也许都将成为空想。但是,刘升园不懂得这些,今年45岁的他只知道,如果没有稀土,他的家乡今天或许仍是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山区小镇。
稀土不当采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刘升园的家乡位于中国江西省的最南边,当地拥有丰富的离子型稀土资源。然而,为了开采稀土,昔日绿荫蔽天的山林已变成如今的茫茫沙地——林木被肆意砍伐,山体被挖空,平地上堆积着大大小小的黄土堆。
每次看到疮痍满目的山林,刘升园的心里总是一阵痛惜。回想往日情景,他感慨万千:“我年轻时,镇里到处绿树成荫,河流清澈见底,村民常直接取河水饮用。”
刘升园说,镇上自20年前开始开采稀土。稀土开采过程中,大量的硫铵和碳铵被灌注进矿山山体内。这些酸性物质最终进入河流和溪涧,污染水源,破坏稻田。“近年来,村民的水稻只长苗不结穗、整片枯死、甚至颗粒无收时有发生。”
他说:“现在镇里的河水不再清澈,鱼虾也很少见了。水源遭到了严重污染,已经不能再喝了。”他介绍说,镇上的居民现在只能用管子从其他地方取水做饮用水,但如今管子是越接越长,取水却是越来越困难。
令人担忧的是,刘升园见证的经历在中国并非个例。
稀土是储量较少的一类金属的统称,包括17种化学元素,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和军工领域。随着近年来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全球对稀土的需求和消耗量快速增长。世界绝大部分的稀土都产自中国,而中国国内又有“南赣州、北包头”之说。
江西省赣州市矿管局局长李国清说,“80年代中末期起,在‘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错误思想影响下,赣州稀土陷入滥采滥挖、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几乎县县开采,最高峰时有采矿证的矿山就达1035个。”
“由于技术和思想观念落后,许多开采行为‘吃一半扔一半’,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还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一片青山几个月后就满目疮痍,黄土一片。”李国清说。
赣州市副市长刘琮说:“赣州市稀土矿山开采经历了从池浸到堆浸再到原地浸矿三个过程。为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2003年起,赣州市全面停止了综合回收率不到50%的池浸工艺,2007年又全面停止回收率不到70%的堆浸工艺,积极探索并全部采用回收率在80%以上的原地浸矿工艺。”
虽然稀土矿开采工艺不断改善,但业内专家表示,稀土开采所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不容忽视。即使改进稀土矿的开采工艺,也无法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矿区地表植被一旦遭破坏,恢复十分困难。
限制稀土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需要
为保护稀土资源,防止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滥挖滥采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中国于2006年停止发放新的稀土矿开采许可证,并对稀土矿开采实行指令性计划。在出口方面,中国在1998年开始实施稀土产品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并把稀土原料列入了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
除了控制稀土出口配额和减少稀土矿的年度开采量,中国将逐步加强稀土行业的集中度。9月初,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首次把稀土列为重点行业兼并重组的名单。
然而,中国政府对稀土行业的调控措施在国外引起很大争议,有些国家甚至指责中国限制稀土开采和出口是垄断资源,对世界其他国家有“极大破坏性”,要求中国放宽对稀土产业的管制。
针对此种质疑,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日前表示,中国限制稀土产业主要是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国的稀土出口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考虑保护环境和国家安全等综合因素。
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说,从目前获得的国外稀土资源勘探信息看,中国的稀土资源储量已大幅低于目前社会上流传的比例。“如果按人均资源量计算,中国已属稀土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
包钢稀土研究院院长赵增祺说,“中国稀土资源量比例小,却支撑着全球绝大部分的消费需求,长期下去,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公平的。”稀土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战略资源,中国必须保护稀土资源。
美国一份名为《稀土元素——全球供应链条》的报告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为3600万吨,占全球的36%;产量则为12万吨,占世界产量的9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2009年的稀土储量为1300万吨,占世界13%,而产量为零;俄罗斯储量为1900万吨,占世界19%,产量为零;澳大利亚储量为540万吨,产量为零。
赵增祺说,中国稀土产量在1986年首超美国。由于当时国内稀土行业准入门槛低,产能过剩,无序竞争,加上环保成本和人力成本都远远低于国外,造成稀土价格过低,大部分国家因此停止了稀土的开采,转为从中国进口。然而,随着稀土价格的攀升,国外现在重启稀土开采已可以达到利润平衡。
“长期来看,提高稀土产品价格,增加中国之外的资源供应已是大势所趋。”赵增祺说。
中国稀土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巡视员王彩凤表示,未来一段时间里,全球对稀土的需求仍会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而中国稀土产业必须寻求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记者:王亚光、沈洋、任会斌;参与采写:闫祥岭、张周来)
参与互动(0) | 【编辑:宋亚芬】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