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哈尔滨9月15日电(记者 赵建华)中国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黑龙江的粳米和吉林的玉米长势较好、丰收在望,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获得好收成。在国家调控下,国内粮价会继续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但不会大起大落。
接受采访之前,周望军刚刚对中国东北粮食主产区完成了一次调研。
东北地区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20%。其中,黑龙江是粳米主产区,吉林是玉米主产区。黑龙江、吉林的官员介绍说,两省今年的粮食都将增产40亿斤,甚至100亿斤。
大米、玉米和小麦是中国的三大主粮。大米、玉米之外,据中国农业部新闻发言人陈萌山介绍,今年全国小麦产量将超过2300亿斤,这将超过中国每年2100亿斤小麦的消费水平。
9月8日,黑龙江的一些地区已开始收割水稻。虽然新粮即将上市,但许多粮仓依然是满的。在中储粮建三江直属粮库,仍有6万吨的存粮,约占现有库容的一半。
一位叫做牛集的粮库工作人员指着一个装满了5000多吨稻谷的粮仓说,根据政府规定,这个粮仓需要腾空,以便填充新粮。
黑龙江和吉林的一些地方官员甚至担心,现有粮仓存储能力不足。他们说,一些粮食不得不露天存放、损失较大,需要修建更多粮仓。
中国粮食已连续六年丰收,库存充裕。但粮价上涨,在中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包括周望军在内,许多中国官员担心“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粮价过低,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粮食安全;粮价过高,会损害城镇消费者利益,推动物价过快上涨。
周望军介绍说,中国调控粮食市场的目标是,粮价温和上升,以补偿农民种粮成本增加,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又不对居民生活和物价总水平造成太大影响。
周望军认为,考虑到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水稻和玉米价格在现有基础上每斤上涨2到3分钱,不仅可以弥补种粮成本上升的压力,也不致于给物价上涨造成过多压力。
周望军表示,在国家调控措施的作用下,今后一段时期,国内粮食价格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这是国家加强粮食市场调控、实施强农惠农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发展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具体体现。
周望军还介绍说,中国的粮食供应立足国内,供需总量基本平衡,每年小麦、玉米、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的进口量不足国内粮食总产量的1%。国内、外粮食市场关联度较小,国内粮食市场运行相对独立,国际粮价变动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更多地是对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
周望军表示,根据2007年到2009的经验,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时,中国国内粮价小幅上升;国际粮价大幅下跌时,国内粮价仍然稳中有升。即使国际粮价再度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或下跌,也不会对国内市场价格造成明显冲击。
参与互动(0) | 【编辑:秦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