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否加息的“硝烟”再起。
3.5%,这是国家统计局上周六公布的8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创下了22个月来的新高。这一原本应在9月13日公布的数据提前了两天出炉,令坊间疯传央行将在9月11日晚进行三年来的首次加息。不过,9月11日晚,央行并未有任何加息举动,令这一传言不攻自破。但一路走高的CPI数据、难以消除的通胀忧虑和全面反弹的楼市数据,都令加息“疑云”一时间无法消散。
CPI首超三年期存款利率
数据显示,我国CPI同比涨幅自去年底以来持续走高,在今年2月份达到2.7%的高点,超过了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居民实际存款利率也由正转负。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3.5%的CPI不但超过了2.25%、2.79%的一年期、两年期存款利率,且首次超过了3.33%的三年期存款利率,居民实际存款利率已连续7个月为负。
连续的负利率不仅使居民存款实际缩水,还导致银行放贷冲动。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新增贷款总额达到了年度目标(7.5万亿元)的69%,剩下的额度还有2.32万亿元,今年余下月份平均每月有5000亿元投放额度,尽管信贷增速有所放缓,但银行的放贷动力仍然很强劲。
周小川暗示加息?
宽松的信贷政策令企业贷款成本偏低,不仅使经济存在过热风险,还令资产价格大幅飙升,房地产业就是最好的例证。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3%,涨幅仅比上月缩小1.0个百分点,环比与上月持平。这样的数字令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今年的楼市调控并未使房价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政府或将抛出楼市调控的重磅炸弹,其中就可能包含价格型调控工具———“加息”。
管理层的态度,也让加息的猜测达到前所未有的热度。9月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称,如果降至零利率,商业银行的储蓄成本为零,导致银行没有发放贷款的压力。可适当管理利差,提高银行积极性。周小川此话一出,就被解读为加息的暗示。而更早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也曾公开表示,真实利率如果长期为负,对经济发展没有好处,央行将努力使实际利率水平大体为正。而此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在8天内两提房地产调控、抑制投机炒作,市场人士认为这表明了中央调控房地产的坚定决心,在未来可能会有进一步的调控收紧政策。
央行左右为难
种种迹象似乎都剑指“加息”,但央行却迟迟未动,又是为何?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原因在于加息“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在经济回暖复苏的关键时刻。
中国自今年2月CPI涨至2.7%后,就开始进入负利率时期,从年初起,关于加息的争论就不绝于耳,但管理层并未使用利率这一调控工具,而是取而代之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数量型调控工具。对此,专家分析指出,之所以有“加”与“不加”的选择题,正是当前宏观调控诸多两难的具体体现。
譬如加息虽能缓解通胀压力、减小负利率,但贷款利率也会上升,将加大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负担;高利差虽然能为银行放贷带来积极性,但却有可能引发投放失度、结构失调等问题。因此,尽管当前存在着加息的现实需求,但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才能出手。
未来加息或是“非对称”?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指出,在经济未能完全复苏之际,贷款利率上调的可能性不大。此外,考虑到提高存款利率将显著压缩银行利润,减少税收,因此决策者对此顾虑重重。
不过,也有学者指出,非对称加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就认为,未来的加息应是一次非对称加息,即存款利率调高,贷款利率不动。同时存款利率调高幅度不会太大,约为27个基点。他认为非对称加息可以缓解负利率和通胀压力,又不至于加大企业贷款负担,至于对银行利润的影响,从上半年年报来看,银行利润相当不错,有能力消化小幅非对称加息。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