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8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5%,创22个月新高。尽管翘尾因素的存在使“3.5%”的涨幅被指为强弩之末,但创22个月新高的数据,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物价潜在结构性上涨因素的存在,仍然引发了市场、专家对通胀压力反复的担忧。相关专家表示,有必要采取稳定农产品价格、降低大宗商品需求幅度、提高企业效率、加息等全方位的调控手段降低通胀预期,维持物价形势稳定。
农产品价格成CPI上涨推手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CPI同比上涨3.5%,涨幅比7月扩大0.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7.5%,在八大类商品中上涨幅度最大。“首先是翘尾因素影响,推动CPI上涨1.7%,占涨幅3.5%的48.6%,其次是新涨价因素影响。”对于8月CPI涨幅扩大的原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如是分析。
在新涨价因素中,农产品价格上涨备受关注。“综合来看,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新涨价因素贡献了70%左右,因此,8月CPI涨幅扩大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盛来运表示,随着天气原因造成的食品短期供给冲击逐渐消退,未来农产品价格或将下滑,通胀压力也将趋于缓解。对后期价格走势,盛来运表示,“今年粮食总体供大于求,影响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因素更多一点,从总体角度讲粮价不具有大幅上涨基础”。
通胀压力反复不得不防
虽然农产品价格未来一段时间内或将下滑减弱了通胀预期,但8月CPI 3.5%的涨幅,超过了全年3%的宏观调控目标,仍引发了市场、专家对通胀压力反复的普遍担忧。
“8月CPI上涨3.5%,是受食品价格影响,表明通胀没有完全失去控制,但对下半年的通胀压力仍需引起重视。”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看来,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外界普遍预期8月通胀水平不会太高,但当月CPI涨幅依然超过3%的警戒线,表明通胀压力仍然存在。“如果未来3个月内,通胀水平依然超过3%,甚至达到4%,将加大明年的通胀压力。”
降通胀预期从四方面着手
鉴于通胀压力可能反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均表示,有必要采取稳定农产品价格等全方位的调控手段,降低通胀预期。
“既然农产品价格是推高物价的主要因素,相关部门应采取综合措施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稳定,以管理通胀预期。”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熊鹏建议,短期之内,政府要继续运用储备投放、区域调运和进出口调节等手段,加强对重要农产品市场的调控,控制价格上涨预期;中长期而言,要采取价格支持、增加补贴等多种方式,激励农业生产,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和利益补偿机制;加强信息发布预警和价格监测,提高农产品市场信息透明化,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农户合理安排生产。
同时,部分专家认为,未来两个月影响物价上涨的结构性压力可能凸显,从而引发物价阶段性反弹,这些结构性上涨因素包括:工资上调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推进型通胀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因此,对这两个方面的调控也至关重要。
“降低大宗商品需求幅度,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减少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能有效缓解输入型通胀,也能有效降低通胀预期。而提高企业效率,抑制工资成本带来的推进型通胀也是缓解通胀预期的间接调控手段。”熊鹏建议。
霍德明则指出,相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慢性调节手段,货币政策或成降低通胀预期最快的调控手段。“在通胀压力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不应放松货币政策,否则将带来更大的通胀压力。”他建议,未来应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货币政策操作手段仍应以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工具为主,同时应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松紧力度。(记者 丁开艳 齐琳)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