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类银行理财品还值得期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哪类银行理财品还值得期待?

2010年08月26日 14:30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私家银行

  羊城晚报记者 刘薇 通讯员 陈春敏

  随着近日银监会暂停银信合作理财产品,银行可售的理财品受到较大影响,在售的除了少量原来就报备过的信托理财品外,主要是一些低风险的票据类、债券类理财品,而这些理财品的收益率相对较低,一般只有2%-3%。银行理财品的整体收益率已被实际拉低。

  那么,今年剩下的这小半年,银行理财市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和走势,投资者又该如何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投资方式呢?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理财团队银行产品组组长、资深国际金融理财师陈秋敏给投资者们预测和支招。

  ●预测一: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将持续热销

  主要特点:避险,收益较稳定

  适合:稳健型投资者

  陈秋敏表示,避险需求成为当下投资的首要目标,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好,收益较活期高且稳定,由此成为投资者追捧的理想避险投资方式。

  据了解,目前,多家银行都已推出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比如工行的“灵通快线”、建行的“天天大丰收”、农行的“本利丰”、招行的“人民币日日盈”等,大部分年化收益率在1.5%-1.75%。

  提醒:投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需注意不同银行对此类产品申购赎回时间的规定有所不同。有些现金管理类理财品的收益是每天变化的,每天公布净值;大部分银行对赎回资金有附加规定,比如当天所有赎回资金超过产品资金总量10%的时候,银行就会暂停赎回。尽管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很小,但它对现金管理类理财品的流动性仍构成潜在威胁。

  ●预测二:

  债券类理财产品将成为“香饽饽”

  主要特点:收益适中,风险较低

  适合:中老年投资者或风险承受能力较低者

  随着现有的“末班车”信托产品销售结束,各家银行将会加大债券类理财产品的发行,下半年债券类理财品将成为一种主力产品。目前,债券类产品的收益率普遍在1%-3%之间,收益虽然不比银信类理财品,但胜在风险较低。

  提醒:债券类产品投资标的一般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产品门槛不高,起购点一般在5万元,产品期限多为一年以内。考虑到加息预期,选短期产品更适宜。

  ●预测三:

  外币理财产品将升温

  主要特点:发行量增加使选择增多,风险适中

  适合:有一定专业知识、能承受汇率风险的投资者

  在银信产品受到较大冲击后,银行为了维持中间业务收入,不得不加大产品开发力度。目前,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不少银行加大了外币理财产品的发行,8月9日到8月13日,有近50款外币产品发行,相比以往,产品发行数增幅较大。

  陈秋敏表示,外币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主要在货币市场工具,包括债券、票据、信用拆借、信托计划、债券回购、货币互换、利率互换等。这类产品风险较低,且不少银行为吸引投资者推出的是保证收益类产品,较适合稳健投资者。

  提醒:如果投资者是兑换币种进行投资,则要注意汇率风险。外汇理财产品设计较人民币产品复杂,需要有一定的外汇知识。

  ●预测四:

  黄金投资产品成为热点

  主要特点:保值增值

  适合:对黄金市场有一定了解的投资者

  受避险需求影响,今年黄金投资很热,随着黄金消费旺季的到来,不少专业人士看好其后市走势,有研究机构甚至预言国际金价年内有望突破1300美元/盎司。

  国家近日出台《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释放了我国要大力发展黄金投资市场的信号,黄金投资被业界普遍看好。目前,银行也推出了不少黄金投资产品和投资方式,包括实物金、纸黄金、可提货账户黄金等,有的银行还推出了一些创新型的投资方式,如民生银行推出的国内首款自主管理型黄金投资理财品,在金价上涨时获得现金收益,下跌时则获得实物金。工行推出的“如意金积存”业务使黄金也能够像基金一样定投,受到不少中小投资者的欢迎。

  提醒:国际市场波动都会对金价有所影响,应密切关注其走势,把握波段。

  ●新趋势:

  第三方理财将在一定程度上分流银行高端投资者

  主要特点:起点高,收益高

  适合: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者

  所谓第三方理财,是独立于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之外的第三方理财服务机构,根据投资者的实际财务需求,提供综合性理财服务。第三方理财机构“瞄准”的都是100万元-300万元的高净值客户。第三方理财机构发售的理财产品大多期限较长,以1到3年为主,有的长达7年。

  提醒:第三方理财在国内刚刚起步,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规范,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也良莠不齐。投资者要挑选规范的、信得过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对产品的挑选不能一味追求高收益,对产品的风险也要认真分析和评估。

  刘薇、陈春敏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