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到2010年,是深圳特区飞速发展的30年,在此期间,深圳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变革和创新的排头兵。然而,以经济增长为发展目标的深圳,在创造深圳速度的同时,与其他世界发达城市一样,遭遇了“成长中的烦恼”。在深圳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同样看到了深圳人与环境、自然、社会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
富裕起来的深圳人意识到,以牺牲城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为代价换来的GDP,并不是深圳人原本想要的幸福生活。于是,在追求幸福生活的感悟之下,深圳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目标。深圳未来30年如何发展、为谁发展,成为一道不得不正视的命题。
成长中的烦恼
在传统经济学家眼里,GDP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众财富的多寡。尽管人均GDP的增长是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有效手段,但人均GDP与居民幸福感之间并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
“过去30年我们追求的是财富的最大化,以物质发展为本位,效率第一、挣钱第一,带来的问题是人和资源矛盾的恶化,人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从而发生了财富差距、腐败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深圳市新世纪文明研究会会长徐景安说。
回首30年特区的发展,曾任深圳市体改委主任的他坦承,当前,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兵,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集中暴露出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环境和民生问题为代价的软肋。
记者了解到,尽管深圳在城市环境绿化方面比内陆许多城市都要好,但深圳仍然面临着河流污染、大气污染和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除此之外,社会治安、交通堵塞、就业、公共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是深圳市面临的难题。
例如,今年初以来,接连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暴露出深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问题。在解决城市居民生活收入问题的同时,却忽视了工人们精神健康层面的问题。而如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在深圳健康生活这一问题,仅仅是深圳市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之一。
30年来,深圳市人均GDP年均增长15%,2009年达到1.36万美元。“但深圳市目前每年竟有2000多人自杀,是10年前的2倍。”徐景安这样告诉记者,自从他去年创立深圳市情感护理中心以来,每年都要接待不少企图自杀的深圳市民。
由此观之,经济总量和生活水平可与中等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相媲美的深圳,在解决致富问题后,仍然需要面临后发展时代的“成长烦恼”。
要GDP深圳还是幸福深圳?
几年前,深圳市提出了向“和谐深圳”转变的发展目标。然而这在徐景安看来“还是老思路、老想法、老路子,还是以GDP增长为纲,还是沿着过去的方式在走”。
事实也是如此,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深圳用成功的实践推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然而,在深圳的探索和创新实践中,以GDP增长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路线仍然是不变的主轴。
过去30年,深圳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然而,下一个30年,深圳将如何发展?徐景安表示:“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要提出新的口号、新的改革、新的路子。”
如果说,“而立之年”的深圳在过去由“速度深圳”向“和谐深圳”的转型过程中,“转型的阵痛”和“成长的烦恼”不可避免,但一向敢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深圳在新的发展需要面前,必须确定新的方向和目标。
于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出现在深圳面前,“未来30年是要GDP深圳还是幸福深圳?”
“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告诉我们需要新的变革、新的转变。就是要以物本位向以人本位转化”,徐景安表示,“而幸福深圳,则是符合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以幸福作为深圳的发展目标,关键在于转变政府的行为”,但GDP深圳和幸福深圳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个转变对于习惯了以GDP发展为中心的地方政府而言并非易事。
虽如此,但在学者们的设想中,人们的幸福感可以通过幸福指数来客观评价,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环境等各项指标,涉及民生的收入、就业、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环保、治安等一系列问题。
在这一评价标准体系下,深圳市民可以根据幸福指数来判断城市生活的幸福度。2009年,相关机构就根据这一标准评出了最具幸福感的十大城市。显然,这是解决当前民生问题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过去30年中,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深圳,发展经济、为经济建设积累经验一直以来都是深圳的特殊使命。在特区是否仍然需要“特”的讨论中,徐景安认为,在未来,发展幸福深圳就是特区使命的延续。
正如徐景安所说,创造幸福是特区的一项新的实验内容,特区的使命不应只是把经济搞上去,还应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胡廷鸿)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