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深圳8月25日电(记者 郑小红)生活在深圳的居民最感自豪的理由之一,就是这个城市不仅具有现代感,而且四季常青,绿树成荫,城市的版图被公园、绿地这样的颗颗“绿宝石”镶嵌着。
在1980年,深圳的人口还不足3万、只有两三条街道,所在的宝安县,也只是一个人口只有33万的农业县。而今,深圳的建成区面积达到917平方公里,是唯一以城市规划获得国际建筑师协会大奖的亚洲城市,还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设计之都、国际百万人口花园城市、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30年来,深圳建成了一流的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和海空立体化综合运输网络,拥有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全国第四大空港、亚洲最大的陆路口岸;建成了现代化中心城区和发达的产业体系,拥有繁华的时尚商业街区和优美的山海自然风光,初步形成了区域性国际金融、商贸、物流、航运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强大城市功能。
深圳是从“一张白纸”上发展起来的城市。早在1982年编制的《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大纲》,深圳就确定“城市组团式”结构作为深圳特区总体规划的基本构架,以巨大的规划弹性适应了超乎想象的城市快速扩张,使深圳成为国内唯一基本按规划建设起来的特大型城市,尽管发展速度极快,但城市的物质承载能力却能随之迅速提升。
特区建立后,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规划国际招标、开展规划设计竞赛,引来欧洲、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的一流规划师、建筑师共同参与特区的建设开发,也借机引入了一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深圳华侨城是首个通过国际规划合作开发建设的大型城市社区,由新加坡规划专家参与编制总体规划并持续跟踪规划建设达20多年,今天已建成集旅游、文化、生态、居住于一体的“城市名片”。
公众参与,是深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惯例。地铁二号线、深港西部通道侧接线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方案因公众参与而得到修改、完善,巩固强化了公众参与的制度安排,促进了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化、人本化、民主化。
早在1982年深圳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念,构思了建成区与生态空间相互“咬合”的生态型城市空间结构。近年来,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将97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49.9%的区域划入保护范围。此外,深圳不断推进道路、山体、小区等的绿化、美化,打出“公园之城”品牌,人均公共绿地16平方米,已建成303个公园、风景区。
当“三来一补”还很有“甜头”的时候,深圳便着手谋划规划建设深圳高新技术园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至今已培育出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建成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精心规划和打造以深南大道为轴线,连接蔡屋围金融区、福田CBD、宝安中心区的“深圳金融带”,支撑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依托东西两大国际海港、宝安国际机场、15个口岸和发达的交通路网,形成了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物流中心功能;规划建设文化、卫生、医疗、教育等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等,逐步拉开了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大格局。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秦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