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粮食出口禁令引发担忧 专家:对粮价及CPI乐观 (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俄粮食出口禁令引发担忧 专家:对粮价及CPI乐观 (3)

2010年08月25日 07:52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发改委同时也表示,要高度关注国内气候条件极端异常:农业灾害多发频发,对粮食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要做好防范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占全年粮食产量2/3左右的秋粮生产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8月20日在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时指出,目前秋粮长势总体较好,夺取丰收是有基础的。

  在回答“洪涝灾害对秋粮生产有哪些影响?会不会影响全年的粮食总产量?”的问题时,陈萌山表示,入汛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局部地区洪涝灾害频发重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8月19日,全国因洪涝、台风农作物受灾面积1.64亿亩,这个数字大于常年水平。

  粮价上涨影响CPI预期

  7月CPI或在见顶后逐步回落的预期,因当前俄罗斯禁止小麦出口推高粮价而发生了变化。 

  8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3.3%的同比涨幅,较6月扩大0.4个百分点,创下新高。其中,食品涨价因素一马当先,贡献率高达75%。

  针对CPI走势,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认为,最主要的上行因素是近期农产品价格的变动,特别是随着小麦减产,国际粮价上涨将刺激国内市场,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将是影响CPI的重要变数。

  据发改委监测,7月,全国主产区粮食收购价格、36个大中城市粮食零售价格均稳中有升。主产区小麦平均收购价为每50公斤(下同)98.66元,比上月上涨1.21%;稻谷平均收购价格为109.32元,上涨0.44%;玉米平均收购价格为91.81元,比上月上涨1.98%。

  粮价稳,百价稳。目前,异常天气刺激粮价走高,已被认为是食品涨价的主要推手,并抬高了通胀预期。

  发改委13日发布报告表示,综合考虑今年以来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季节性消费需求增加等因素,3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新涨价因素将继续增强,预计CPI同比涨幅将在7月份3.3%的涨幅水平上下略有波动。这与此前发改委表态三季度CPI将逐步回落有所差异。

  5月14日,发改委有关人士曾表示,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渐消失和供应增加,三季度CPI同比涨幅会逐渐回落。

  此前有多家机构分析认为,7月CPI或在见顶后逐步回落。当前俄罗斯禁止小麦出口可能推高粮食价格,让这种预期发生了变化。

  据凤凰网报道,专家预计国内粮价在第三季度还将会上涨,而粮价的上涨将会导致很多下游的产品涨价,因此8月份的CPI将有可能高于7月份。

  - 期货

  国际粮价暴涨 国内涨幅温和

  期货业内人士认为,农产品期货震荡上涨是主基调

  自今年6月份以来,随着俄罗斯等全球小麦出口国接连遭遇自然灾害,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小麦期货价格开始暴涨,并带动玉米、水稻和豆类等农产品全线大涨。

  与疯狂的国际市场相比,国内农产品期货涨幅比较温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强麦(强筋小麦)1009合约,今年6月22日盘中创下2258元/吨的低点后,开始震荡上扬,于8月9日创下2440元/吨的高点,随后走出了震荡下挫的行情,上周五收盘报2378元/吨。

  与强麦合约相比,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合约涨幅较小,玉米1009合约自6月底以来也呈现上涨态势,由6月23日的收盘价1912元/吨,涨至上周五收盘的2026元/吨。此外,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1009合约也走出了冲高回落的走势,先是由6月11日收盘价2704元/吨涨至8月9日收盘的3188元/吨,随后又跌至上周五收盘的3090元/吨。

  对于农产品期货集体上涨的现象,北京中期期货交易部总经理胥京钢告诉记者,小麦和玉米是替代关系,部分出口的小麦用作饲料,小麦价格上涨后,直接影响到玉米价格。此外,农民会加大小麦种植面积,可能影响其他农作物的种植,这导致大豆价格上涨。受干旱影响,部分粮食进口国在抢购农产品,提前进行储备,这也促使粮价上涨。

  经过前期的上涨后,农产品期货的走势会有怎样的变化?胥京钢认为,农产品期货震荡上涨是主基调,估计涨幅不会有前期那么大。就国内市场而言,秋粮还没有定论,目前看来东北的天气还不错,丰收在望。

  胥京钢同时表示,就农产品期货而言,国内的涨幅弱于国际市场。2008年年底,我国对玉米、大豆、小麦进行过大量收储,这些产品基本能自足。再加上我国对粮食出口有限制,国外农产品期货上涨后,只是对国内有传导作用。*(记者 赵侠)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