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将是欧元的滑铁卢还是凯旋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欧债危机将是欧元的滑铁卢还是凯旋门?

2010年08月23日 11:01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摘要:二十年前设立欧元的想法刚提出时,鲜有人预料到它会遇到像最近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这么大的难关。现在很多观察家认为,整个欧洲框架———其体系及货币———已经深受危机的打击,恐怕很难坚持下来。

  二十年前设立欧元的想法刚提出时,鲜有人预料到它会遇到像最近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这么大的难关。现在很多观察家认为,整个欧洲框架———其体系及货币———已经深受危机的打击,恐怕很难坚持下来。对欧元区各国经济(特别是希腊经济),并对货币联盟架构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我们或许能发现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欧盟是如何应对的以及欧元的前景究竟如何。

  希腊财政危机

  2008到2010年间是欧洲的多事之秋,连续出了几个大错,而其中最大的当属希腊的财政危机。事实上,希腊不健全的财政政策已经持续数年。尽管私人债务在上升,但总体上全国的债务对G D P比值并未激增,因为希腊经济也在增长。但这种增长后劲不足,极不稳定。遭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时,希腊的赤字增长了一倍多。而政府在2009年议会选举时大幅篡改填充预算,更使得问题雪上加霜。

  不同于拥有自主货币的国家,希腊无法通过货币政策解决问题。既不能印钞票冲销债务,也不能以贬值货币来确保希腊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刺激经济增长,摆脱债务。它也有别于次于国家层级的联邦地区。作为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下降的收入和上升的社会支出带来的负担无法通过财政转移挪到欧洲其他国家。此外,希腊的劳动力也没有足够高的流动性,以输出到欧元区其他国家。

  从欧元的架构考虑,这种问题根本不该出现。欧洲金融市场应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对类似希腊这种债务对G D P比值过高的国家施加更多压力。欧洲央行(ECB)禁止借债填补国家债务,其“不予救助”的条款同样不鼓励超支行为。此外,欧盟旨在通过限制巨额财政赤字和债务来加强财政纪律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应该对希腊政客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最后,还有里斯本进程,这项2000年提出的欧元区发展计划应该能增强希腊的经济竞争力,刺激经济的实际增长。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欧洲金融市场为希腊的公共和私人开支提供了相对较低的利率。当全球金融危机势头壮大时,市场才做出反应,资本流动瞬间陷入停顿。《稳定与增长公约》也毫不见效。成员国都不愿约束别国遵守条件,因为担心反过来自己会陷入同样的麻烦。最终证明,里斯本进程低估了各国经济的真实差异,也没能恰当地解决这一问题。

  希腊改革的困局

  一旦希腊金融危机爆发,可选对策只有两种。一是实施财政与结构改革,以控制债务和赤字。希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在今年6月就这一计划进行谈判,设定了到2015年将希腊占G D P9%的主要赤字调整到顺差6%的目标。这主要依靠相对标准化的IM F改革:大量削减支出、增加创收、改善征税。同时还包括重要的结构改革,如养老金改革和私有化等,这些都旨在改善长期债务的稳定以及加强希腊的劳工和生产部门。

  该计划还伴随着IM F的资金支持以及欧元区其他国家提供的1100亿欧元的贷款———相当于希腊2010年G D P的46%。由于希腊危机已蔓延到其他国家(特别是葡萄牙、西班牙),成员国终于同意建立一个特别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以支持决定采取经济改革的欧元区国家。

  然而IM F的计划在学术界、投资人和投机者间仍然备受质疑。很多人担心这个计划太苛刻、施加了太多的限制条件,最终将会在政治上难以为继。不过反对者的“备选方案”也好不到哪里去。有人呼吁希腊采取“有秩序”的债务调整。包括贬值债券以减轻国家的债务负担。极端形势下,该提议还呼吁希腊恢复希腊货币德拉克马,因为转移到不那么值钱的货币有利于恢复希腊的经济竞争力。

  事实上,这些措施不会奏效。对希腊人民来说,这些措施比IM F计划更苛刻。债务调整根本不可能“有秩序”。如果现在实行,将会打击希腊的国内金融系统,并对其它经济成分造成严重影响。希腊在欧元区资本市场的准入几年内都会备受损害,公共和私营部门将陷入停滞。如果希腊不能完整归还从其他欧元区国家借来的贷款,那么它的政治可信度必然大受打击。

  在欧元区这样高度整合的地区,脱离货币联盟同样无法解决希腊的经济问题。意大利脱离欧洲汇率机制(ERM )后,在1992年将货币贬值。然而由于投资者的不信任,利率遭遇巨大波动,通货膨胀卷土重来,意大利不得不又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而如果没有退出ERM,就不至于此。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