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公布二季度经济数据,二季度GDP为12883亿美元,而中国同期GDP为13369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考虑到中日经济增长率的差异,2010年中国GDP赶超日本,或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外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但对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仍有学者存在不同看法,香港致富融资研究员张驰称,由于中日人口的差异,总量的对比显得毫无意义。经济体实力的衡量应该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均GDP数据上进行对比,然而这几个方面的对比都不容乐观,特别是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落后日本40年。
日本40年前就实现了产业升级
香港致富融资研究员张驰称,2010年上半年,按初步测算的中国GDP构成中,第一产业占7.7%,第二产业占49.7%,第三产业占42.6%。显然,中国目前仍处于“二三一”的工业化中期橄榄型模式,且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大致处于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1960年,日本的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13:45:42)。也就是说,中国的产业结构落后于日本40多年。而日本则在70年代实现产业升级,由“二三一”模式,跃升为“三二一”工业化后期的倒金字塔型模式。与日本相比,中国产业结构类型显然落后了一个层次。
张驰认为,中国的产业结构落后于日本,是由于国情不同发展方式不同,实际上并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夸张,主要是知识技术壁垒太多的缘故,因为第三产业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知识产权。
消费率过低显示中日之间差距
张驰称,此外,目前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但消费不足一直是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难题。
与世界相比,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居民消费平均占73.2%,政府消费平均占26.8%,且两者波动不大,居民即期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受到较强的压抑;从城乡分布来看,农村消费水平过低,农村消费平均占18.5%,城市消费平均占81.5%,且近年来农村消费在国民消费中的比重有下降趋势,城乡之间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差距越来越大。
相比之下日本经济增长成果归属于本国国民的程度比中国大得多。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外需和内需对日本GDP的贡献分别为0.3%和-0.2%,而此前一个季度,两者则分别为0.6%及0.5%。二季度日本出口实际增加5.9%,但增幅比上季度的7%有所放缓。
产业粗放精细模式存在差距
除了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存在巨大差距外,专家认为产业的粗放精细模式也存在巨大差距,在这一层面上,中国也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说法相去甚远。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产业与区域经济学专家孙洛平认为,出现结构问题不太要紧,重要的是出现结构问题背后的机制。“中国的问题在于我们眼下的数量扩张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以往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房地产、汽车、进出口、地方招商引资(地方债)等几乎无一可以持续。”孙洛平对记者表示,光这一点来看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就名不副实。
相比而言日本走的却是集约型经济,资源利用效率高,劳动生产率高。统计显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日本超过70%,中国只有39%;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日本为3.5%,中国仅为1.3%。(记者黄倩蔚 见习记者高国辉)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