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国家商务部应在上年底和当年中发布该年度的稀土出口配额数,分为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两种类型。在商务部7月发布的 《2010年第二批一般贸易稀土出口配额的通知》中记者看到,2010年下半年配额总数(内、外资合并以后)共计7976吨,加上上半年,2010年中国全年的稀土出口配额总数仅为30258吨,相比2009年的50145.1吨减少近40%。
“近2万吨的削减绝对是史无前例。”在国家保持了多年5万吨上下总配额的配给制度下,多家稀土出口企业对今年形势都表示出 “惊叹”,“尤其是下半年的配额,相比去年同期下降近60%。”
事实上,中国下决心收紧稀土配额的信号始于2007年,当时国家对稀土生产的计划由指导性调整为指令性。自2007年起,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萎缩外(当年出口配额为47448.7吨),中国稀土出口配额年减幅超过15%。
2009年工信部制定的《稀土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2009~2015年)》更是明确提出,2009年至2015年每年出口稀土不超过35000吨。
“将来的配额买卖估计会越来越贵、越来越难了。”对于起价超10万的配额报价,一名资深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分析,“不排除个别稀缺元素有可能达到这个数目,但也有可能是表明推托之意。大家普遍配额紧缺,一吨难求,因此10万元宁肯加到给客户的报价里,也没必要卖给别人了,否则也会丢失客户。”
对于出口配额大幅削减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记者采访的多位企业人士都表示出了相对乐观。毕竟相比过去较大的出口量和“土”价钱,现在即使出口减少,也能从持续看涨的稀土国际价位中得到一定补偿。
原有制度不利于资源保护?
2010年,“出口配额”在中国稀土贸易圈里绝对是个“尤物”,备受宠爱却又饱受争议。尤其对于现行分配制度和权重计算方式,都被业内吵嚷着要求改革。
“出口配额买卖本身的出现就体现了目前实行的出口配额分配办法有不科学的地方。”北大纵横合伙人雷春昭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其中的主要矛盾就在于配额限制打破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供求平衡,而且是相反的。
众所周知,内蒙古是中国稀土生产最重要的省份,而这些年成倍的配额缺口及诸多的买卖成交,都昭示了这一配给制度在客观上已经失衡。显然,配额的分配不均是促成配额非法买卖的首要原因。
据内蒙古一家稀土厂商对记者反映,在被包钢稀土统购统销之前,很多当地企业购买一吨稀土出口配额都要花费1000~2000元,出口利润大部分被购买配额的费用抵消。这也一度被称作是当时制约内蒙古稀土企业发展的“配额之困”。
随着中国稀土出口限制的越发严格,现行配额制度的权重计算方法,某种程度上已经被看成是近年导致中国稀土稀有元素大量出口流失和保护缺失的“祸端”之一。
按照目前国家制定的计算公式,无论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要想满足稀土出口配额的申报条件,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就是近3年稀土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
“其中每年的‘出口数量’完全由商务部统一界定,这个参数几乎不变。这样,企业能从配额总数中获取的出口权重,主要就取决于‘出口金额’,而出口金额的变化实际不是由出口产品价格的高低决定,而是取决于出口的稀土品种。”一家大型国有稀土企业的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解释了其中的原委。他表示,稀土共有17种元素,不是每一种元素都稀缺,所以不同元素间的价格差别极大。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