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工行终于要独自走向世界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评论:工行终于要独自走向世界了

2010年08月19日 10:38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全球市值最大、最能盈利的工商银行上周三发布公告,拟以每股29.45 元港币现金的代价,私有化其在香港上市的控股商业银行工银(亚洲)。对于这项市场预期甚久的交易,市场的反应好像并不热烈。

  当然,在上月底工行公布A+H配股融资450亿元并抛出了私有化工银(亚洲)的决定时,香港某些有可能被并购的小银行有了短期的表现——比如永亨累积升幅逾一成六;大新银行及大新金融,分别上升5.9%及3.85%;东亚银行及创兴银行,亦分别上升4.75%及4.1%。

  香港业内人士认为,香港人民币业务起航,工行选择此时私有化工银(亚洲),是整合香港业务平台的最好时机。但到这周,似乎又都已风平浪静了。

  这项涉及金额可能高达100亿港币以上的交易,这么快就被市场消化完毕,意味深长之处,也许并不像市场表面这样平静。

  首先,工行并不缺钱,也不缺乏融资能力和渠道,这不仅是按照工行目前盈利的能力来分析的(高达100亿港币的交易,仅相当于工行一个月盈利。2009年工行盈利1286亿元,前不久公布的巨额再融资计划,并非是针对这项交易的,而是国内业务迅速扩张的要求),而且是针对工行私有化工银(亚洲)后达成实际的效果而言的。因为2000年深负不良资产之重压的工行,收购前身为友联银行的工银(亚洲),无论当时的目的是什么,多一个融资的窗口,一定是当时收购之中要完成的重要任务。而经过10年的超常规发展,中国以工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已不再需要有这样那样的国际性窗口来支撑了。

  其次,一般而言举足轻重的机构在市场着手私有化交易,投资者都会分析私有化后对母公司的财务影响。但这次私有化完成之后,工行尽管花费不菲(相比2010 年7 月26 日最后交易日收市价每股港币23.05 元,溢价约27.77%),但这对工行的财务状况,却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

  工银(亚洲)虽说是工行在香港的旗舰机构,是工行在香港从事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及企业银行业务的平台,但其2009年的利润,大约只有25亿元港币,这差不多只有工行上海市分行的四分之一。尽管拥有工银(亚洲),工行仿佛一下子多了44 间零售分行、10间理财金账户财富管理中心及4 间商务中心,但按照实际的权益,这桩市场的公开操作,似乎更像是工行的内部调整,而不是一桩大规模的市场交易。当一项市场交易可以视为工行内部的调整,这项交易的意义,就很不寻常了。

  若从最为积极的角度看,工行关掉了一扇国际化经验和国际化资本借鉴的窗口,而打开一扇工行全身国际化向外的大门。从目前中国监管制度的角度而言,工行本身尚不能混业经营,所以在香港它还有必要保留工银(国际)这样的投行机构。

  但就工行可以从事的主业——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及企业银行业务来说,工行在这次私有化之后,全力以赴变为市场、视野和业务方向都是国际的全球性银行,应该是市场可以真正期待的。

  这些意义,在工行公告里已经有一些踪迹了。公告里工行对这次私有化进程的叙述十分朴实,始终着眼于工银(亚洲)的发展空间和财务成本的角度。比如说,“工行已持有工银(亚洲)已发行股份的约72.81%,接近《上市规则》规定流通股最低比例为25%,而考虑到未来几年预期随着工银(亚洲)业务规模发展,其增资压力将凸显,而工银(亚洲)现时上市地位将使工行向工银(亚洲)注资的操作空间非常有限。”

  又比如:“反之,如果不进行私有化,工银(亚洲)需继续遵守有关维持其上市地位的相关法律要求(包括持续性关联交易及流通股最低比例等方面的要求),工银(亚洲)未来的业务发展可能受到局限,因而会对股东实现投资价值造成不利影响。”

  即便从这个公告里唯发展空间和唯成本费用的朴实理由中,也能看出工行的底气——那就是,工行,终于要消化它曾经借助过的桥梁,而凭借自身的力量,独自走向世界了。

  (作者系知名财经评论人 陈宁远)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