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华回忆: 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何云华回忆: 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2010年08月16日 09:40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深圳商报》原副总编辑何云华回忆1984年小平视察深圳

  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984年那次来深圳,小平虽然没有多说话,但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原来在他脑子里存有的一些问号,已经被特区建设展现出来的惊叹号取代了。你们不知道,在国商大厦楼顶上看罗湖的时候,小平有多高兴!当时是冬天,气温只有9摄氏度,20层的楼顶上风一吹,那滋味可不好受,我们年轻人穿呢大衣都有点顶不住。小平同志那么大年纪只穿着单便衣却不喊冷,站了40分钟都舍不得走,他那是真高兴啊。”时任新华社深圳支社社长的《深圳商报》原副总编辑何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那两天半时间里,他一直跟随小平左右,从罗湖市容到渔民村再到蛇口,一路看过去,小平的眉头越来越舒展,情绪越来越高涨。在特区遭到非议的时候,小平来了记者的敏感使得何云华明白,小平在1984年到深圳来,背后是有原因的。在那个时候,特区一方面要面对繁重的建设任务,克服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缺物资等重重困难;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很大的舆论压力。有人用“新的租界”、“新的洋务运动”这样的说法来影射特区在背离社会主义,吓人的大帽子像紧箍咒一样,让人神经紧绷。

  一时间,围绕着要不要办特区和办特区是对是错的争论,犹如来势汹汹的强台风一样,向着深圳湾席卷而来。特区究竟办得怎么样?小平的脑子里一直装着这个大问号。在广州火车站,他马不停蹄地赶往深圳。他说要去看看特区究竟怎么样,那坚定的口气蕴含着对特区这个初生儿多么深切的关爱之情啊!何云华说,这一份感情,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深圳地图前,深圳市的负责同志介绍,特区1983年工农业生产总值比上一年翻了一番,比建特区前增长了10倍。小平听了后没有说话,但是边听边点头。何云华注意到,随着介绍的进行,小平神态自若地点上了香烟,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显然,这些有说服力的数字,正在让小平脑子里的大问号渐渐变小。寒风中,小平站在楼顶眺望了40分钟在两天多的随行采访中,何云华最念念不忘的场景是在国际商业大厦的楼顶。来到22层的顶楼天台,小平从东南西北不同的方向眺望初具规模的罗湖新城区。看得出来,眼前的一切让他感触很深。是啊,短短几年,如此巨变,怎不让人惊奇呢?

  40多分钟过去了。转眼间已是接近黄昏,渐渐变得灰暗的天空现出一片橙黄色的彩霞。天台上北风劲吹,气温只有9摄氏度,袭人的寒风把旁边工作人员身穿的呢子大衣都掀起了衣襟,小平身上只穿着普通的涤卡便衣,工作人员两次上去想给他披上大衣,都被他推开了。在夕阳和彩霞映照下,特区建设者用双手和汗水建造起来的一座座高楼,就像南国大地上矗立起的一个个巨大的“惊叹号”。小平久久凝视着眼前的一切。他对周围的人说:“我都看清楚了。”深沉的眼神里闪亮着兴奋喜悦的表情。

  回忆起这些的时候,何云华说,老人家虽然只是非常简单地说了一句“我都看清楚了”,可旁边的人都清楚这一句话有多么意味深长的含义,这一句话,让大家欣慰、振奋。20年过去了,最记得那句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何云华告诉我们,小平还在天台上的时候,已经有市民意外地发现了。消息传开后,喜出望外的群众都赶过来看望小平。坐在车上的小平掀开窗帘凝望窗外,暮色中的罗湖,同样是一片繁荣兴旺,彻底告别了昔日荒凉萧条的景象。

  这种愉快的心情延续到了第二天,在渔民村,当小平看到全村人都住进了小洋楼,听村支书说收入比自己还要高,小平很爽朗地笑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嘛。不过,他很快又沉思着说:全国农村要达到这个水平,恐怕还要100年。在一旁的何云华理解小平的心情,毕竟,一个地方富起来还不够,小平的心里装着全国的老百姓啊。

  深圳的变化令小平格外兴奋,因为,在深圳看的情况不像在北京时听别人说的那样。后来,小平给深圳题了词,肯定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正确的。得到消息后,何云华连夜将小平题词的消息发向全国,让所有的人都尽早地和小平一起来分享特区的成果。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槊】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