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转移、产能过剩冲击养蚕业 如何破"茧"重生?(5)——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产地转移、产能过剩冲击养蚕业 如何破"茧"重生?(5)

2010年07月31日 02:29 来源:央视《经济半小时》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顾国达认为目前我们国家的蚕丝收储金额还比较少,他建议至少需要蚕茧生产总量的15%的资金的作为收购金,再有合理的收储措施,才能起到平稳茧价作用。

  顾国达告诉记者,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丝绸大国,但不是一个丝绸强国。虽然目前国际市场上80%丝绸都出自于中国,但是对外出口得产品大都是作为原料的干茧和粗加工的生丝,这些产品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下游,价格自然也相对偏低。

  国家蚕桑产业体系产经研究室主任顾国达

  顾国达:大部分丝绸企业的话呢,从事产业的某一部分,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呢,都采用一种廉价的竞争方式,没有价格的定价权。所以这样的话呢,导致我们国际市场上面的一种生丝贸易利益不能有效的转移到我们国内。

  目前,全国有缫丝企业3000多家,丝绸公司 约几万家,几乎每个省和各个地市都有丝绸公司,但是这些公司都是比较弱小,相互之间又缺乏联系。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低端和缺乏竞争力的。只有发展一些高端的产品,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蚕茧才会有出路。

  国家蚕桑产业体系产经研究室主任顾国达

  顾国达:今后的话呢我们国家,应该加大企业兼并重组的力度,来培养打得丝绸企业集团,让他们在国际市场有定价权,这样的话可以把一部分国际贸易的利益,转移到我们国内来

  半小时观察

  作为丝绸的发源地和丝绸之路的起点,我们在蚕茧丝绸产业上应该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地位。然而,今天的节目却让我们看到,无论桑蚕养殖还是缫丝丝绸加工出口,整个产业链现在却处于十分脆弱的状态。因为产能过剩、无序竞争、利润微薄,蚕农和加工企业都冒着极大的亏损风险,而这反过来影响到桑蚕种养殖规模,带来了更为剧烈的产量和价格波动。如何走出这种恶性循环?借鉴国外的经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市场的自身调节更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两千年前,中国丝绸的优异品质吸引了西方商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两千年后,我们没有理由让这个产业逐年萎缩,丧失活力。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哉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