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转移、产能过剩冲击养蚕业 如何破"茧"重生?(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产地转移、产能过剩冲击养蚕业 如何破"茧"重生?(3)

2010年07月31日 02:29 来源:央视《经济半小时》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凌兰芳介绍,丝绸之路公司下属的缫丝企业一年消耗掉大约1800吨左右的干茧,基本上占了全国蚕茧产量的百分之一,而他的企业里有超过90%的干茧都是从全国各地淘来的。面对蚕茧价格高涨,他表现出了焦虑和无奈。

  丝绸之路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凌兰芳

  凌兰芳:有时候上吨不接下吨的时候,我们拉进来的茧就没办法检验他的质量,没办法过望,马上就拉到车间里头去鲜拨,马上就上机,这样的状况可以说从我17岁进入这个行业以后从来没有过。

  他告诉记者,严重缺蚕茧成为了他们企业最大的困境。而目前,摆在他们面前的另外一道难题是,市场上蚕茧和生丝已经形成价格倒挂的事实更让他们雪上加霜。

  丝绸之路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凌兰芳

  凌兰芳:最严重的那是在2007年大伙儿把蚕茧的价格算成是30万的原料来收购,结果生丝跌倒了20万,跌倒了15万,苦不堪言。

  据凌兰芳介绍,即便到现在,他的两个缫丝厂的困难依然很大,因为没有原料,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每个月的亏损额能达到70-80万。虽然现在春茧上来了稍微缓解了一点,但仍然还是亏损的,从目前状况来看,他们今年上半年的亏损将达到200-300万元。

  丝绸之路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凌兰芳

  凌兰芳:蚕茧价格的激烈的波动影响到企业来说,很多小型企业中型企业他无力承受这么大的波动,他就可能变成一个开关厂,今天原料价格稍低一会他就能买来生产,明天原料价格高了他就停了,那么这样的话呢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凌兰芳告诉记者,他在丝绸行业经历了几十年,对于这些年来蚕茧价格的起起落落,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观察方法。

  丝绸之路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凌兰芳

  凌兰芳:一斤鲜茧的价格高于猪肉的价格很多,那么鲜茧必然回落,一斤鲜茧的价格低于一斤猪肉的价格很多,那么鲜茧的价格必然回升。

  即便凌兰芳有这么高深的观察力,但是他依然对目前的蚕茧慌和高茧价无可奈何,他现在只能寄希望于今年下半年秋茧的价格能够降一点。同时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丝绸企业的生存困境。

  凌兰芳还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是他们一家企业处在这种的困境中,而是几乎整个行业都是面临这样的局面。

  丝绸之路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凌兰芳

  凌兰芳:据我个人的一个观察,在我们周边地区,几乎是所有的缫丝企业都生产不正常,50%以上的企业都有重大亏损。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上的蚕桑养殖基地,一直以来,像浙江、江苏的蚕丝产量都在全国的前列,最高时有将近70%的蚕茧都来自于这个地方。在河湖交叉、水运便利的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也因此聚集起了大量的缫丝企业和丝绸厂。目前他们的境况又是怎么样呢?

  记者:你们这儿的丝厂多不多?

  老乡:丝长多是多的

  记者:这些蚕丝长的效益怎么样呢?

  老乡:效益不那么好。

  记者;你们这儿丝长关闭的多不多?

  老乡:关闭的多了,他家就是开不下去,关闭了。

  在这位老乡带领下,记者穿过一段倒塌的墙壁,来到了这家已经倒闭的丝绸厂。

  老乡:你看。

  记者:这个是生产车间吗?

  老乡:这个也是生产车间。

  在这个破废的厂区大院里,已经是到处长满了草,但是仍然可以看的出曾经有很多人在这里工作。据这个老乡介绍,这个丝绸厂在东林镇乃至吴兴区都曾是数一数二的丝绸企业。

  看门人:原来规模非常大的,人民公社时期他们有700多个人呢

  记者:你知道有没有类似于像你们这样的厂,也是这样撑不下去的,最后倒掉的?

  看门人:有,有好几家呢在那边

  车间里的两个缫丝机组早已被拆除掉了,只剩下四排安防机组的水泥基座。在这个车间的墙上,还零落着一些关于“安全生产”“奖状”等促进生产的标语,让人很容易的感觉到,这里刚刚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竞赛。在墙壁的黑板上,有个生产进度表,上面的蚕茧标号、产地等标注的一清二楚。记者注意到,最后一批蚕茧的到车间的日期是2008年的9月29日。

  看门人(指着小黑板):市场价格不稳定,茧子收高了时候,到这里缫丝,丝“啪”一下,要亏了好几十万了,再加上银行贷款几十万一年,这个老板就撑不下去了。

  看门人领着记者到剩余的几个车间里去看时,发现里面也是空荡荡的,倍感凄凉。仅仅过了一年多,车间的门口已被杂草堵住,连车间里的排水过道里,也长出了一米多高的杂草。

  记者:你在这工作这么长时间了,现在突然厂也没有了,你心里什么感受啊?

  看门人:心里反正不舒服喽。

  在东林镇,像东林丝绸厂一样倒闭的企业已经不下四五家了,剩余的丝绸企业也大都处于停产的状态。

  记者又走访了湖州市其他的几个丝绸企业聚集地,随意的在路边就看到一家丝绸印染厂,大门紧闭,从这个与丝绸厂配套的发电厂的烟囱,也许能看出这个企业曾经的辉煌。

  有数据表明,从2008年到现在,由于蚕茧持续大幅上涨带来的压力而倒闭的丝绸企业,全国范围内已达1万家以上。

  我们看到,蚕茧价格这几年大起大落,不仅许多让长三角地区的不少蚕农失去了种桑养蚕的信心,下游的缫丝厂、丝绸厂也因为成本与价格发生倒挂,亏损严重,压力重重。为什么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真正分到蛋糕?又究竟是谁主导了蚕茧价格的涨跌?

  茧价为何大起大落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哉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