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城镇居民收入数据公之于众,人们一般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人说数字太高了,收入被增长了;有人觉得,与同期居民储蓄存款增长情况相比,这个数字低了。有关专家分析,收入数据统计的是阳光收入,很多居民可能仅关注自己的工资性收入,没有考虑到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实物性收入等方面。数字低说明在当前统计中,普遍缺少对高收入户的调查。
城镇居民对收入数据感到迷惑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即使在统计技术发达的美国,收入数据也会引起人们的争议。而且,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往往更容易引起争论。显然,错误地理解数据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如果我们轻率地将收入和财富的统计数据等同于经济现实,那么无疑会产生很多问题。理顺收入分配机制是未来5年规划的题中之义。而弄清居民收入数据的真实情况,走出认识误区,对于相关政策的制定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隐性收入作怪 政策需防跑偏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数据的准确性一直受到争议。持“被增长”观点者有之,认为“被低估”者有之。这个数据为何与百姓现实感受反差巨大?如果这个数据被低估,那么一直被公认高企的房价收入比是不是打了折扣?与收入分配相关的政策是否需要进行纠偏?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和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阐述了他们的观点。王小鲁认为,应重视隐性收入导致现实居民收入高于统计收入这一情况。这对房价收入比的衡量和收入分配政策制定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左小蕾提出,居民减少支出就是增加收入,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来解决第二次收入分配问题。刘元春建议,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统计遗漏不可避免
中国证券报: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工资为32736元,同比名义增长12%。你如何看待这一增速?工资收入是否存在“被增长”或者“被低估”的情况?
刘元春:去年工资名义增长12%,实际上是一个较高的增速。去年物价涨幅总体呈负增长局面,实际收入增长已经达到了高位。部分人反映自己工资“被增长”,的确反映了统计口径与老百姓感受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比如,转移支付是统计在城镇可支配收入中的,但转移支付很大程度上是给予特殊人群的,普通居民对此可能感觉不明显。
另外,不同居民对于收入感受差异是非常大的。对于拥有较高灰色收入的人群,工资“被增长”的感受就不明显,而工资收入较低或增长不多的居民就感觉很明显。此外,我国现行工资收入统计采取抽样调查方式,统计体系可能也需要进一步健全。
对于人们的正常收入部分,近年来收入分配的扩大也是重要原因。这不仅仅是统计体系调整问题,更是社会改革和进步的一部分。
左小蕾:对于一些高收入者来说,肯定会有收入漏报、工资“被低估”等问题存在。这些收入可能也是通过合法渠道取得的,但统计上可能有很大的遗漏。统计局对于工资收入的原始统计体系是什么样的,不清楚,再加上这个指标是抽样统计,能否及时抽到新的数据来源样本就不清楚了。去年12%的工资增速是不慢的,这有可能是把奖金之类的收入统计进去了。很多企业或事业部门的工资不会年年调整,但有可能发放一些补贴或奖金。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安宁】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