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居民的储蓄倾向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具体来说,中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由1997年的86%已经下降至2006年的81%。面对这一现象,学术界给出了很多解释,有的从中国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的角度入手,有的从居民收入占比和消费习惯的角度入手,有的从预防性储蓄入手,有的从资本投资回报率入手,还有的从现今中国男女比例来入手。在这里,我们试图从收入差距来解释中国居民日益下降的消费趋向。
从数据上看,伴随着居民消费比例下降的是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比如国家层面基尼系数和省际基尼系数的上升。从传统经济学理论来看,收入不平等会提高储蓄率,因为富人相较于穷人有更高的储蓄倾向。但是如果控制收入变量后,收入不平等还会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吗?目前的经济学文献没有给出确切的回答,这也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研究选用1997到2006年间城市居民调查数据,覆盖北京、辽宁、浙江、广东、安徽、湖北、四川、山西和甘肃9个省或直辖市,包含了家户消费和收入等各方面的信息。调查分为两个阶段,1997年-2001年以及2002年-2006年,两个阶段的调查问卷略有不同,而且后一阶段的调查将样本量从21000户扩大至56000户。我们以家户消费水平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户主个人收入、婚姻状况、民族、家庭成员数目、家户所在地基尼系数、省的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和年龄组固定效应等。回归结果表明,个人收入对个人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收入不平等对个人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我们再根据收入水平将样本分成三个子样本,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在收入水平较高的组,收入差距对个人消费的负向影响也较大;我们又将样本分成年轻人和老年人两个子样本,发现收入差距对于年轻人的消费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不显著。我们利用受教育程度可以较好地指代个人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和个人的财富收入水平有比较强的联系来检验:较大的收入差距是否会导致家户更多的教育投资。结果显示较高的收入差距确实会导致家户较高的教育投资,但是对于不同收入阶层而言,收入差距具体带来的教育投资差异却没有一定的规律,或许因为教育程度不能直接遗传。
我们发现利用家庭数据进行回归时,即使控制住家户的边际消费倾向指标,收入差距仍然对消费水平产生显著的负影响。可能的解释是居民提升自身社会地位的欲望会促使更高的储蓄。具体说来,个人的社会地位往往伴随着隐性或显性的福利,所以人人都会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往往和他的财富水平成正比。所以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居民往往会抑制消费欲望、提高储蓄倾向。另外,如果一个社会的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那会进一步激发居民提升社会地位的欲望,从而增加储蓄。我们这项研究的贡献就在于通过利用家户层面的微观数据,在控制住异质的财富效应后仍然发现收入差距会对消费行为造成显著的负影响效果,而且我们还通过数据论证了正是由于个体自身对于提高社会地位的向往才促成了收入差距和居民消费储蓄行为模式的相关联系。
总结一下,收入差距确实对居民的消费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具体而言1997年到2006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可以解释大约23%的居民消费水平下降;另外的,对于提升自身社会地位的向往在穷人和年轻人中体现得更明显;收入不平等可以刺激低收入家户与高收入家户的教育投资。(吴斌珍)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