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用人如此,李宁还在公司力推组织化、系统化建设。仅以供应链管理为例,早在1997年,李宁公司就想成为国内第一家采用ERP管理全面信息的服装企业,并聘请了IT人士郭建新负责组织筹建。2004年上半年,李宁公司不仅建成能够看清内部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环节的ERP系统,还搭建了能够每天反馈销售数据的门店销售终端EPOS系统。
与创业初期的亲历亲为不同,在这次历时三年的品牌重塑中,李宁称自己“所起的作用,更多的是如何把握这个品牌的内涵,如何理解运动员精神。”他说,这些内涵过去也一直都存在,只不过,人们对李宁的认识太过于丰富,“这次我们把它提炼出来,有更鲜明的表述和表现。”
国际化改道
早在1999年,李宁公司就把“品牌国际化”提上了战略议程。“整个世界都在经历全球化。”李宁对他的同事们说,“如果我们想成为中国第一,就必须成为国际品牌。”
不仅是成为世界第一的激励,还有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在金融风暴中,李宁意识到,跨国公司抵抗区域性经济危机的能力较强,偏居一隅难成大器。
在产品开发方面,李宁公司聘请了意大利、法国、韩国的一流设计师、版师,以及专业的开发管理人才,加强市场调研和设计开发力量。
1999年8月,李宁公司第一次组成代表团,参加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ISPO体育用品博览会,主要目的之一是与海外经销商接触,以便征战欧洲市场。
此后,“李宁”频频走向国外。2000年夏天,李宁公司与法国国家体操队签约,成为首个赞助国外运动队的中国品牌。随后,李宁又赞助了俄罗斯、西班牙、保加利亚、意大利、捷克等国家代表团,涵盖足球、篮球、体操等运动项目。
在这些赞助活动的带动下,“李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2000年,“李宁”在西班牙、希腊、法国等9个欧洲国家拓展了自己的特许经销商。2001年10月,李宁公司首家海外品牌形象店于西班牙桑坦德开业。
李宁公司一心要把产品卖向全世界,但国内市场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是“李宁”独领风骚的时代了。
安踏等本土体育用品企业开始高速发展,1999年推出孔令辉的广告“我选择,我喜欢”之后,安踏的销售额连续翻番成长。那些以前仅仅和代理商合作的跨国知名运动品牌公司,也开始转向在国内设立办事处或独资、合资公司,加大中国市场的研发,实现在中国本地化生产,并开始自己控制销售终端,强势占领了一线城市。
在国内体育行业开始整体上升的关键时期,“李宁”却要艰难地走向海外。此举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和精力,而且多年都没能突破10亿元销售额大关——这个目标,李宁原本期望在1998年就该实现。
2004年,李宁公司开始调整国际市场策略,决定“先打造国际品牌,再开拓国际市场”。根据当年的发展规划,一直到2008年,李宁公司专注于国内市场的拓展,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08年,李宁公司年度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52%,达到7.21亿元人民币;李宁本人则在2008年登上了胡润百富榜的大陆第十名。
2009年,李宁公司以83.87亿元人民币的总业绩跑赢阿迪达斯。从这一年开始,李宁又把目光重新盯回全球:在李宁公司的战略计划中,2009年到2013年,是重新国际化的准备阶段;从2014年开始,将全面国际化。
“到时预计李宁公司将成为世界前5位的体育品牌公司,届时,国际市场份额将占总体销售的20%以上。”李宁公司CEO张志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市场是将来十年最有吸引力,最大的市场,我们在这个市场首先要赢,但同时要把品牌国际化。”
“首先是提升自己内部的能力,”李宁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等到我们具备了这种能力,我们会做国际化市场的开拓,我们这方面正在一面积累一面往外走。”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