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经济区”花开遍地 理论如何践行成悬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西部“经济区”花开遍地 理论如何践行成悬念

2010年07月14日 14:23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一周的舆论聚光灯下,无论是区域经济动态,还是资本市场板块,被照亮的都是“中国西部”。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图谱上,2010年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成渝、新疆、内蒙等相继出台区域规划,“多点开花”格局也确实演绎出了“东西平衡”的版本。

  而除了围绕是否成为“缩小版刺激计划”的争论外,受到学术机构追捧的“经济区”提法又牵出了另一个问题:全面隆起的“经济区”如何告别纸上谈兵?核心辐射、分工互补、互惠共赢这些理论冲动能否摆脱实践阻力——或许成了政策落地后的一大悬念。

  规划思路:划地为圈

  记者注意到,除了“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外,下一阶段的西部开发区域规划中还将呼包银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和陕甘宁经济区作为新培育的经济增长带。这就意味着,仅西北地区而言就将密集涌现5个经济区之多,还不包括宁夏沿黄等省域经济的增长点。

  据悉,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由全国工商联提交的《关于建立“兰西银经济区”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提案》还提出,将甘肃、青海、宁夏三省联合,突出农牧业、矿产和绿色能源等优势。那么,这种“划地为圈”的区域联动思路对于以采掘和原料工业为主体、产业链条较短、结构较单一的西部地区究竟是否适宜?

  “核心辐射、分工互补这些概念在现在西部一些经济区构建中可能还用不上。 ”针对上述疑问,华东师范大学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曾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比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清晰的依托流域经济为基础的构建思路,西部经济区主要为了弱弱联手。“西部搞经济区与东部有差别,西部首先考虑的是太小的城市不能激发出增长潜力的问题,所以将主要城市串联起来,对外形成招商引资的合力。 ”

  城市圈:弱弱联合

  据观察,呼包银经济区以串联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与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为主线,兰西格经济区则以串联甘肃省省会兰州市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为主线。以首府、省会为区域主轴可以延伸形成辐射圈,再以此形成城市合作发展带——这已是摆上案桌、显而易见的发展思路。

  “以兰州、西宁为中心划分的城市圈区域内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基础设施条件,兰州、西宁城市圈范围内又集中了甘肃、青海两省的主要工业和商业城市,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兰州商学院教授郭明霞表示,这一独立的区域地理单元是陇海线、兰新线、兰青线、包兰线的交汇,可以带动两省份境内多个地级市发展。

  曾刚则认为,从产业角度看,西部经济区可以形成财富流通、统筹开发的企业模式。他告诉记者,西部是资源 “仓库”,但鉴于加工工业不够发达、物流受制于区位属性、领导者意识不够开放等原因,至今很多地方仍是小农经济的规模。“东部经济区是为了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互补,但化工、钢铁这些产业无法再细分,西部城市连起来可以成立一些跨省的大公司,改变固守 ‘一亩三分地’的现状,再由中央给扶持政策,解决区域资源互动的问题。”

  实践难点:行政壁垒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由于西部土地幅员辽阔,城市分布相对稀疏,所以这样的串联多是跨省份的,这就难免遭遇如何突围行政利益纠葛的问题。此前,同样牵扯多省在内的环渤海经济区也被指有“只是传说”之嫌。 “现在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也是想要施与一种外部行政力量,由更高层面的上级政府发出号令,来克服省内条款分割的问题。”在曾刚观点看来,如果在国务院内设立专项办公室将是有益的探索。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分析人士分析,目前地方政府合作的组织形式还比较松散,缺少制度化的议事程序和功能性的组织机构, “以陕甘宁经济区为例,处于省级毗邻地区,远离各自所在省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区内综合交通枢纽程度低,各城市均有丰富的矿产能源、红色旅游资源、特色农业资源,但由于联系不足,发展的规模化优势和集约特征未得到体现。”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地方政府横向合作的法规也处于缺失状态。从目前的宪法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的法规来看,相关法律法规只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及权限进行界定,而对中央政府及各级政府在跨行政区域处理经济事务时的角色,以及地方政府在建立横向合作机制中的权责问题等都没有涉及。(劳佳迪)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