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时分,夏粮丰收。在主产区喜收新麦、主销区笑迎新粮之余,我们也有必要保持头脑清醒,对丰收之后的相关话题再作梳理。于此,“三个避免”值得一瞧:
其一,要尽力避免“谷贱伤农”。
这是个老话题,但每遇丰收,便又张力凸显。从根本上说,丰收年份农民收入反倒减少确实事出有因。经济学对此有专门解释:因为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销售量增加,反会导致价格剧烈下降,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增产不增收”。
如何避免“谷贱伤农”,经典经济学早就提出过对策——提供政策支持、保护价格收购、促进信息对称等。应当看到,近年来,在粮食连续增产的大背景下,为切实促进粮农增收,我国多管齐下,采取过不少针对性举措。从完善粮食供销市场信息,到提供种管科技支撑;从确保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执行到位,到规范粮食收购企业价格行为,这些措施的目标很明确——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维护正常的粮食市场价格秩序。
下一步,相关方面如何执行粮食收购政策和小麦收购执行预案,怎样做到理解政策“无偏差”,执行政策“不走样”,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其二,应尽力避免“涨价预期”。
粮价,素来是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一个重要源头,用“牵一发动全身”来形容粮食价格事关重大,或许并不为过。
一方面,我们有理由在确保农民增收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粮价与下游产业之间的内在规律,统筹好粮价适度合理上涨与下游产业成本消化之间的关系。其实,早在去年春天的那一轮猪肉价格上涨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在分析个中原因时就强调了这样一条,“玉米价格上涨导致饲养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粮价上涨会加剧社会整体通胀预期,给宏观调控增添难度。换句话讲,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以粮价这条路径为抓手,或将取得良效。
我们注意到,近来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多次强调,在今年的夏粮收购中,要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质量标准,“既不准压级压价,坑害售粮农民利益,也不准抬级抬价,扰乱收购市场秩序。”
浓淡之法贵在有序,张弛之道重在有度。粮价过低不行,过高更不行。如何拿捏分寸,考验已经摆在大家面前。
其三,应尽力避免“跟风盲从”。
坦率地讲,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今年夏粮收购过程中,在个别地区和环节,出现了一些企业加价收购现象。对此,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若这是相关企业在作过科学的成本收益分析后做出的选择,还可另当别论;若是其中绝大部分企业的决策不甚科学,
做出这种选择是出于“从众”甚至“恐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理智研判市场走势,不跟风,不盲从,注重控制粮食经营风险,对粮食企业来说,颇有些知不易、行更难的味道。
粮食生产既是经济再生产过程,也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必然存在着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这就决定了,在较为复杂的粮食市场中,要统筹各方利益诉求,必须学会更从容的“两手抓”——既要鼓励和支持多元粮食经营主体入市收购,有效解决“卖难之忧”;也要加强市场监督检查,促使粮食企业理性决策,遵守法律,这样才能确保市场秩序稳定。
对粮食有所了解的朋友都清楚,秋粮生产才是大头。在眼下这个夏粮丰收时刻,我们既应保持信心,又不能盲目乐观,对严峻挑战和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要有清醒的认识,也要有足够的准备,并做好政策支持、技术措施、市场调控等工作,为全年农业好收成打牢基础。 宋时飞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威】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