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加大投入让农业产业化
●大规模现代农业是必由之路
●市场在恢复中应防过度干预
●财政货币政策退出不宜太急
近几年,农产品屡次引发整体价格上涨。今年以来,粳米、玉米等粮食品种,大蒜、蔬菜、绿豆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较多,以至于出现“蒜你很”、“豆你玩”的流行语。从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因素看,包括利率水平、生产资料、水电油等基础性产品的价格以及政府税费的变化等,也存在着一些非市场因素,如西南地区旱情、中东部地区持续低温等不利天气影响,更与极少数经营者捏造散布不实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相关。
为了应对上升的农产品价格,国家一是严格监控物价信息;二是动用国家储备增加进口释放库存粮;三是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者;四是给予城市低收入阶层临时补贴。但是从整体看,这只是暂时解决了价格过度波动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农产品市场的深层次问题。去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的振兴计划,但都缺少农业这样一个涉及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的产业。如果农业产业发展长期与现代化的工业与城市发展脱钩,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在所难免,并可能引发农产品危机。
国家应尽快将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二元结构,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的效率,而且使农业生产长期维持着小农经济的经营状态,使农业越来越落后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这其中,政府的失位是一个核心问题,如生产设施、信息服务、储藏、物流等严重滞后。在农产品生产的组织上,投资严重不足,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要改变小农生产方式,就是让农业生产规模化,这应该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实现的。政府应该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使农业生产建立在一个更为科学的生产结构之上,这一点,其实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低价工业化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应该认识到,农业并不必然就是天生以小农经济的形式出现,大规模的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做到这一点,靠农民自己的自发组织是不可能实现的,政府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和管理上的投入,真正将农业作为一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对待。只有中国的农业在一个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平台上运作,才能使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才能稳定农产品的供给,当然价格也就相对稳定了。
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宏观政策选择的敏感期,为了使刚刚恢复的经济得以平稳运行,应避免出台过激的宏观调控政策。
目前,国际经济局势不明朗,国内的若干经济数据也相互矛盾,这说明,国内宏观经济也处在一个选择时期,并没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过度依赖数据有很大的风险。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表明,宏观政策与人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现实经济就是政策与人相互之间博弈的结果。在博弈各方信息都不完善的条件下,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会使博弈各方行为更加谨慎。政策上小范围的试错及信号的释放,有利于引导市场向政府所希望的方向走;而剧烈的宏观政策变动,则可能造成市场预期混乱,加剧市场波动。国内历次宏观调控的经验证明,稍缓一步的调控政策,效果要好于过激的宏观政策。因为市场本身是有恢复能力的,只有市场真的失控了,政府强烈干预才会取得好的效果。现在市场正在恢复中,如果政府过度干预,则可能使得市场信号混乱,宏观经济失控。
目前,货币政策的退出已是大势所趋,因为市场价格已经出现了一定的上涨,再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利于经济稳定,但退出也不宜过急。2009年增发的大量货币,事实上大部分进入了基础设施建设,它对价格的推动力已经在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中体现出来了,下一步如何传导,是否真的会推动整体物价的上涨,其实还是个未知数。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过程并没有完结,如城市化就是一个重要的货币化领域,货币并不是完全中性的,其对价格的推动力也不明确,所以过度收紧货币没必要。财政政策可以考虑适当延期退出。因为东部的工业化已处于中后期阶段,工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降低,社会投资意愿不强,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多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这一块市场化程度低,风险较大,还需要政府引导和实际的投入。如果财政退得太快,增长动力更显不足。
(刘霞辉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
参与互动(0) | 【编辑:梁丽霞】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