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大量涌入 谁在艺术品投资市场推波助澜?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热钱大量涌入 谁在艺术品投资市场推波助澜?

2010年06月30日 09:30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热钱涌入但“千亿”不靠谱

  有消息传出,热钱很大部分来自备受房地产政策打压的温州财团。相关媒体报道,温州财团做房地产生意的资金有7000亿元之巨,现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大概有1200亿元资金闲置下来,这些地产商将把这笔钱投向艺术品市场。 对此说法,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陈俊表示,从未听说过有浙江的企业或者财团如此大规模地调动资金高调进入艺术品投资领域。在他看来,这些不知出处的传言并无依据。

  “首先来说,艺术品市场是否有1000亿元热钱涌入,这根本就是没有办法统计的一个数据。”在他看来,由于温州商人近几年的投资活动遍及各个领域,而且普遍规模比较大,因此牵扯到大规模资金的流动时公众更容易首先关注。

  作为艺术品投资市场上最有发言权的行业,艺术品拍卖公司对于此次1000亿元热钱的传闻也是颇为关注。但在华辰拍卖公司总经理甘学军看来,这更多地是一种舆论和市场对于未来艺术品投资走向的臆测。“我并没有听说过1000亿元热钱涌入艺术品投资市场,中国艺术品市场总共就二三百亿元的容量,1000亿元进来那还了得。”甘学军笑着表示。作为艺术品投资领域的行家,甘学军同时表示,市场能传出这样的消息自然不是空穴来风。“今年的确是有一部分热钱涌入到了艺术品投资市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至于有多少就无法统计,也没有任何机构能够统计。”

  “不论是山西商人也好,温州商人也好,我们的投资是有不同层次的,这里面就包括了投资煤矿、房地产、股市以及这次提到的艺术品投资市场,”陈俊向记者解释道,“实际上很多温州商人长期在进行艺术品市场的投资,但因为这几年房地产等产业的火爆使之并没有成为我们投资中的亮点。今年由于国家调整了房地产政策,房地产市场不如以前火爆,所以自然而然艺术品投资就出现在了公众面前。并不是我们在今年才开始投资,只是今年更吸引眼球一点。”

  对于很多人所关注的温州商人是否会像“炒房团”一样去炒艺术品投资的担忧,陈俊则向记者强调道:“我们是投资,不是炒!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的资金比较充裕,投资的力度比较大,所以会更吸引别人的眼球而已。我们浙江商人的确对市场的把握更好一些。”

  下一个拍卖会即将在月底开始,上海朵云轩对此次拍卖前景极为看好。其古籍善本处专家余松涛说,从目前看,对他们公司的拍品,很多客人都很热情,特别是古代书画的意向特别好。今年朵云轩首推印谱专场,图录发出以后,好多客人主动打电话询问相关情况。在拍品征集上,他感觉比过去征集有难度,因为艺术品市场的火热,货源极缺,好多藏家不愿意出手。“古籍善本的市场近些年一直是平稳上升的,虽然不像其他门类那么暴涨,但行情大好是肯定的。”余松涛说。

  今年上海博古斋的古籍春拍,创造了1200多万元的成交额,高达76%的成交率,是历年来最好的一届。“市场真的很火,因为股票、房地产投资今年都不景气,好多投资人只能往艺术品上投。”上海博古斋拍卖主管潘克明解释道,古书拍卖火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造假的东西少,现代人很难仿制古籍。比方说纸张,现代的纸跟古代的材料和工艺就不一样;再如墨,现在用化工原料,以前用矿石;又如刻板,现在做刻板的人很少,通常印一套古书要几百块板,最便宜的刻板也在5000元到1万多元不等,刻仿古书的成本太高了。古籍因为东西越来越少,不能再生产,价钱就越来越高。今年明代白绵纸的古本卖两三万元一册,比去年涨了2到3倍。今年春拍,推出的一款宋版书当时一口价就卖掉了,拍卖师落槌太快,其实好多人想举牌都没来得及。还有一套书,起价20万元,最后拍到了120万元,这是惊人的翻番。潘克明说,据他所知,有很多以前没有来过拍卖会的企业老板此次都来投资了,一个是搞房地产的,专门委托人来拍卖;另一个平时就从他们这儿买些普通的书,这次也投巨资买起了好书。但这些投资人就像所有现身拍卖市场的“巨头”一样,都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也通常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

  机构投资者“加码”艺术品

  虽然是否有1000亿元热钱流入市场无从查证,但今年艺术品投资市场资金暗流涌动,热钱频频流入却是行内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很多企业、公司、银行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愈发火热的艺术品市场,民生银行在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了艺术品投资基金,第一期产品瞬时售罄。而今年民生银行顺势推出了第二期艺术品投资基金产品也是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歌华集团倾力打造的歌华文化艺术交易中心也在悄然打造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交易服务平台。而其中艺术品基金交易平台则无疑将成为日后艺术品市场资金流动的主要渠道之一。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