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诸多汽车产业和消费政策将一一进入实施期,但同时,那些早就应该进入实施期,但却一再拖延的新政却仍不见动静。这些新政关乎汽车产业和企业的未来命运走向。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不正当低价出口行为调查和处罚规定(暂行)》和《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前者最初定的实施日期是今年年初,但至今仍无动静;后者则本应早在去年7月1日就正式实施,如今已经推迟到明年7月1日生效。
限制不正当低价出口新规迟迟难出台
早在去年5月10日,商务部开始将《不正当低价出口行为调查和处罚规定(暂行)》(修订草案)公布在其网站上并公开征求意见。并传出消息,《规定》最快有望在去年10月份出台,然而该规定至今仍未实施。
事实上,有关部门早已意识到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紧迫性,但汽车出口低价竞争问题却难以控制。一位从事汽车出口贸易的厂家代表告诉记者,为了抢订单,国内厂家互相压价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对于以40%的速度增长的中国汽车出口业而言,靠价格打压维持的出口生意给企业的盈利和品牌形象都带来了长久的伤害。
来自官方的解释是,对于“不正当低价出口行为”的标准界定牵一发而动全身,去年正值中国加入WTO五周年,自然更加敏感,一旦国内标准明确而且首批受罚车企名单出炉,美国、欧洲等都将会拿中国低价倾销汽车来说事。因此,这个难以权衡的矛盾使得《规定》的出台日期更加扑朔迷离。
国产化率标准一推再推
就在上周,丰田卡罗拉正式上市,对于记者提出的卡罗拉国产化率的问题,一汽丰田高级生产主查大冢慎一郎意味深长的表示,“这个……由于现在中国关于国产化率标准的政策总在推迟,所以我们还在等待”,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丰田一个品牌的想法,目前,许多国外品牌都处在对国产化率如何实施的“观望期”。
按照原计划,至今年7月1日,《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中的40%国产化率标准应该已经实施一周年。但这一年中,关于国产化率的问题引起了各方尤其是海外厂商的强烈反映。
在美国、欧盟以及加拿大的“中国零部件保护”埋怨声中,海关总署去年7月将标准推迟到了2008年7月1日实施,这直接化解了最关键的两项新标准的锐度。如今,两年过渡期已经过去一半时间,悬而未决的国产化率最终会否如期实施仍成为国外品牌推新车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对于这两项政策难以落地,业界分析家认为,与其他国家的汽车产业结构相比,中国的汽车产品有着太清晰的分流:外国品牌新车主导国内市场,而本土品牌则大举撒向海外。正是这种特殊的产品链,决定了这两条汽车生产与贸易政策迟迟难以落地。因为在这条特殊的产品链背后是横亘在国内汽车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制造技术的绝对差距。(刘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