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嘉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董 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 李成贵
《中国汽车报》:春节以来,中国汽车行业最热门的词语非“汽车下乡”莫属。为了振兴2009年汽车市场,国务院原则通过了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培育汽车消费市场”,对农民换购汽车实行一定幅度的优惠。工信部近日下发《关于做好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工作,确保一季度良好开局的通知》,明确提出认真落实“汽车下乡”和农机补贴政策。财政部也将拿出50亿元补贴农民买车。请二位简单评价一下“汽车下乡”政策。
董扬:“汽车下乡”政策推出得非常及时。2008年,我国乘用车中轿车、SUV和MPV销量增幅均出现大幅回落,只有农村消费占较大比例的交叉型乘用车增幅不但没有下降,还有提高。最新公布的今年1月数据显示,交叉型乘用车需求增速迅猛,销量达到12.93万辆,环比增长14.19%。这些情况说明,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汽车下乡”政策可谓一举三得。一可以刺激汽车销售,帮助汽车生产企业拓展汽车消费市场。二有助于拉动农村汽车消费,有效改善农村汽车市场落后局面。三从宏观层面上讲,汽车下乡能够拉动内需,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李成贵:多年来,国家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汽车下乡”应该说是这些年来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反哺农民、支持农村发展的又一新内容,同时也是应对当前经济困难、开拓农村市场、启动内需的举措之一,有利于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这一政策将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中国汽车报》:早在两年前,“家电下乡”工作已经展开。汽车是继家电之后,由政府之手推向农村的又一产品。李主任,您能不能从政策角度简要谈一下“汽车下乡”和“家电下乡”的异同?
李成贵:从政策性质上讲,“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农村市场对家电产品的需求量更大,政策补贴惠及的范围更广。“汽车下乡”政策,有利于手头宽裕、有能力购买汽车的农民,惠及范围较窄。国家支持“汽车下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但可能对农村内部贫富之间的均衡产生不利影响。即便如此,“汽车下乡”政策从总体上仍是值得肯定的。
《中国汽车报》:从现有政策可以看出,国家推动“汽车下乡”的力度将很大。您二位认为“汽车下乡”的时机成熟吗?
董扬:你提到的这个“时机”,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农村市场和农民是否具备了汽车消费能力,一个是汽车企业是不是准备好了。
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国家日益加强对农村的投入来看。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汽车需求不断增长。例如,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农村,每年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达数千亿元。农村公路状况进一步改善,新农村建设对运输工具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第二,这么好的机遇,汽车生产企业肯定会积极行动。最近我接触到一些企业,他们有的已经成立了专门的调研小组,去农村调研,了解农民的需求;有的成立了“新农村办公室”,目前正在酝酿诸多针对农村市场的促销政策。我还听说,一些汽车企业已经准备拓展营销渠道,争取把更多销售网点设置在最接近农民的地方。
李成贵:农村是不是具备了汽车消费能力,不能一概而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多,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高有低。目前,我国仍有600个左右的贫困县,我认为这些地方不会是汽车的消费主体。当然,随着我国农村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农民已经具备购车能力。比如,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城郊农村,此外西部地区还有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这些区域将是消费的主体。
除一部分农民具备汽车消费能力外,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基本能够满足车辆行驶的需求。有统计显示,2003年至2007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0万公里,“村村通”工程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公路修好后,不仅为外来车辆提供了便利,也为农民买车提供了基础条件,使他们当上“有车族”成为可能。
《中国汽车报》:从二位的论述中可以感到,“汽车下乡”的时机已经成熟。那么,“汽车下乡”会给农村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董扬:“汽车下乡”,将为农村带来百万辆比农用三轮车、低速载货车更环保、更安全的汽车,扩大农民的交往半径,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李成贵:“汽车下乡”将对农村形成长远影响。农村的基础是农业—宗法社会,相对封闭,汽车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近代以来,在工业文明的带动下,农村生活已经从原来骑马、骑驴的生活方式过渡到骑摩托车、开三轮车,目前正处于向汽车过渡阶段。“汽车下乡”,将极大改变农村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不管作为代步工具还是生产工具,汽车带来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比如短期将增加农村的信息流、物流,加快农村经济活动和交往活动的频率,增加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给农村带来活力。更长远地看,将改变农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