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进入2009年以来,按照惯例,各大汽车品牌都将发布今年的产销目标。盘点下来,与合资品牌的低调谨慎不同,今年奇瑞、吉利、比亚迪和长城等主流自主品牌车企,不约而同制定了大幅增长年度计划。奇瑞增长17%、吉利增长21%、长城增长60%、比亚迪增长100%……一家比一家高。
目前各行业都在勒紧裤腰带准备“过冬”,自主品牌这种逆势的“大跃进”着实令人诧异。购置税减免、“汽车下乡”、1月车市回暖等消息,确实能给自主品牌带来实在利好,但2008年国内车市自下半年开始滑落,90%以上车企未能完成年初计划,教训犹在眼前,2009年国内经济形势持续疲软,车市前景并不明朗,多数分析机构预测今年车市增速只在个位数。
4车企平均增幅预期高达43%
2008年车市的低迷,加上2009年国家汽车产业振兴规划1月中旬才出台,让部分汽车企业2009年的产销计划来得晚了一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很低调。
自主品牌阵营老大奇瑞汽车1月12日发布2009年产销计划:计划推15款新车,并将增微车、商用车和高端车品牌;全年销售目标是41.9万辆,比去年实际销量增17%.其中国内销26.3万辆、出口15.6万辆。
自主品牌阵营“黑马”比亚迪去年底就发布了产销计划。根据计划,今年将陆续推F8、F4、F5、S6、M6这5款全新车型,并在产销成绩上相对2008年翻一番,达40万辆。
吉利汽车今年上市4款全新车型:FE-1/FE-2、SL、TX4、GC,此外还将推4款改款车型,同时还向MPV、SUV领域进军;全年销售目标则是计划增长25%,达到25万辆。
长城汽车今年则将加速推新车速度,计划全年推13款新车,其中9款为全新开发车型;全年计划实现销售目标20万辆,同比增60%,其中轿车计划销8万辆,同比增800%.
初步统计,仅仅上述四大品牌2009年就将联手推出至少41款各类新车,全年计划销量总和超过126万辆,比他们去年总销量增长43%!
目前国内外分析机构都对2009年车市整体走势不太乐观,最乐观的看法也仅5%~8%左右的增幅。在这种背景下,四大自主车企却要平均实现43%的增长,难度可想而知。
自主品牌沉重的规模压力
四大自主车企不约而同地制定了大幅增长计划,但却各有理由。奇瑞汽车认为,其2009年增长动力主要源自三方面,一是15款新车的拉动,同时拓展奇瑞以外的品牌线和营销网络;二是二三线市场的开拓,奇瑞已启动“国民车”下乡巡展系列活动,布局县乡级市场;三是在海外发展KD工厂,将在原8个海外KD工厂基础上再建6个工厂。比亚迪同样靠新车驱动销量翻番计划。此外,比亚迪今年还将新增A3网络,依靠三个各自独立的分销网络支撑销量。吉利则表示,2009年要通过战略转型,提升附加值,谋求新的利润来源。其即将推出4款全新车型,将成为转型关键。长城汽车同样依靠新车“多生”策略。总裁王凤英表示,在现有车型没把握情况下,多推些新品虽研发成本会高些,但销量的保险系数就会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也表态:“销量是第一位的,我们一定要把2009年销量提升上去!”显然,他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制定如此扩张计划,根源就在于销量的压力,或是迅速扩大规模的压力。
自主品牌为何如此急切要扩大规模?因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自主车企自身利润本来偏低,规模成为生存下去最重要的前提。对于他们来说,由于产品价格较低,只有规模上去了才有利润。近年来自主品牌纷纷以低价抢占市场,根源在于他们背后沉重的规模压力。2008年自主品牌整体市场份额从原来的30%降至26%.牺牲利润尚且有可能保全规模,一旦规模都无法保全,自主品牌将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法宝”亦可成双刃剑
综合来看,四大自主车企2009年增长计划实现手段相仿,包括新车拉动、出口增加、借“汽车下乡”开拓县乡市场等。2009年能否成功,这三方因素至关重要。但随着市场竞争,这些利好也可能变成“双刃剑”。
首先看新车推动,自主品牌的想法是,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总有一款适合你。但不容忽视的是近两年来车市新车效应正日益减弱,每年100多款新车让人眼花缭乱,并非像以前新车必定畅销,目前车型畅销榜上多数都是老车型。
其次,目前出口市场前景也不容乐观。世界金融危机不断波及实体经济,影响面扩张,自主品牌占优势的发展国家市场所受影响有一定滞后性,因此目前市场形势并不代表全年走势。近期,中国最大汽车出口市场俄罗斯就遭遇了严重衰退。
最后,国家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政策,包括购置税减免以及“汽车下乡”等,被普遍认为对自主品牌利好更大,1月车市数据也显示出振兴规划的效果。但目前业界对于政策作用的持续性仍存争议,利好能否持续,还要看2、3月份车市情况。另外,未来合资品牌也会根据形势变化调整营销政策,如多推小排量车型,同样向县乡级市场进军等,长期来看会使自主品牌在市场中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同样不应忘记2008年的教训。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半年车市逆转增速大幅回落,最终全年乘用车销量仅增7%.这让很多车企措手不及,90%以上未能完成当年目标。
(黄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