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在湖北武汉启动,标志着今年我国最大规模的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行动拉开帷幕。作为我国碳排放量最大,也是能耗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交通运输业的减碳之路究竟面临哪些挑战、又有何制胜法宝呢?
高能耗、高排放的“大户”——
占石油消耗的三成,对城市一氧化碳的“贡献”逾90%
交通运输业是目前能源消耗量最大的行业之一。其石油消耗总量占全社会石油消耗总量的30%以上,而且这一比重还在逐年增加。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也明显偏低。资料显示,我国乘用车单位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2%、比日本高39%,其中我国卡车运输的单位油耗较国际平均水平高出近50%。
交通运输业还是碳排放的“大户”,是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2009年国际能源署发布相关报告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有25%来自交通运输。在我国,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大中城市温室气体的首要来源。例如,当2007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为300万辆时,汽车尾气对氮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以及一氧化碳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51%、64%和92%。
如此高能耗、高排放的“大户”,还是我国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近些年来,交通运输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将规模较小的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地方的制度并不利于节能降耗。例如港口审批,规模小的港口投资项目无需国家审核,由地方核准,实质上是降低了单位能耗高的小型港口建设的门槛,不利于从源头把住节能关。
此外,交通运输领域的消费也呈上升趋势,使节能减排的进度远远跟不上能耗源头与排放源头的增速。
技术性减碳大有可为——
即便算成本回收账,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也很划算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现在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交通也要先行。”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表示。
早在2008年,交通运输部便提出全行业的节能降耗目标,到2010年,与2005年相比,营运货车单位运输量能耗下降5%,营运船舶单位运输量能耗分别下降10%,内河船舶下降8%,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力度大、见效快、成本低的新技术为交通运输业减碳,被业内称为技术性减碳。这些“利器”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企业“节能减排投资大、难回收”的状况。
用超声波清洗技术替代汽油清洗剂人工刷洗,使福建龙洲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一年就节约清洗用汽油95000余升,扣除清洗剂和电能成本,全公司一年可节约汽车维修零件清洗作业成本50万元左右。
“即便算成本回收账,也很划算。”福建龙洲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一次性投资40多万元买了18台设备,按一年节约能源成本50余万元计算,扣除清洗剂消耗、电能消耗和设备维护费用及折旧费后,一年即可收回投资设备成本。
同样尝到技术性减碳甜头的还有青岛港。青岛港自主研发的“门机作业自动计量系统”,取代了传统粗放的港口装卸计量统计模式,在22台各类门机上应用后,设备作业效率提高了17.77%、能耗降低了13.08%,每年可节电143.47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10吨。
青岛港集团前港分公司经理张再春也算了一笔成本回收账:每台门机改造投资只需1.5万元,单台40吨门机改造不到2个月就可收回成本,单台25吨门机改造后不到5个月就可收回成本。“这个系统运行稳定、操作简便,投资小,见效快,很值得在全国港口推广。”
近3年,交通运输部先后推出了3批60种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其中,技术性减碳项目的比重超过2/3。这些项目覆盖了新能源利用、智能调控、精细管理、信息技术、循环利用等诸多领域,都是成熟经验,在项目示范地区或企业实现了节能、减排、增效“三面开花”。
参与互动(0) | 【编辑:陈鑫】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