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消费陷阱:
陷阱一:隐瞒真实价位。卖车时不告之消费者明细费用,在总数中隐藏着多收的费用。
陷阱二:占用定金。卖车时先收消费者定金,拿着消费者的定金满足自己企业资金周转。
陷阱三:合格证被“抵押”。消费者提车后迟迟拿不到汽车合格证,其原因是经销商将车款挪用,无法把抵押在银行的合格证取回。
陷阱四:加油卡骗局。经销商在销售汽车时以送上千元的加油卡为诱惑,但在消费者买车后将此卡挂失,使消费者无法使用。
陷阱五:送装饰做诱饵。送装饰时不说明手工费是否收取,使消费者认为全部免费,取车时却要交高额的手工费,否则不让取车。
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汽车市场的产销量均已成为世界第一。成为第一的同时,也对中国汽车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汽车产业应从大到强,让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汽车产业强国。
我认为,成为汽车产业强国除了要研发出来核心的产品之外,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要对消费者有更高的责任感。以丰田“召回门”事件来反思,各个汽车厂商都应该多想想自己对消费者是否始终持有认真的态度。 总之我认为,对消费者认真负责的态度是汽车企业发展的核心,是最重要的。中国的汽车企业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重视这一点!
过去的一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火爆,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较关键的就是部分汽车企业“萝卜快了不洗泥”。比如说某些知名汽车企业,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每个月的销量都在10万辆左右。但是,正是这样大的一家企业,随着销量的不断增长,其投诉率也随之急剧上升。
去年全年,搜狐投诉中心接到了40多位消费者对该品牌车型的投诉,而今年的第一周就收到8个。投诉增长的速度远高于他们的卖车速度,让人吃惊。
我认为,从新的一年开始,就汽车行业的法律法规以及行规来讲,都应该更多地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多为消费者考虑。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售后服务和产品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能不能够在市场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指标。丰田的教训就敲响了一个警钟,哪怕你拥有了很高的生产和研发能力,只要在车的质量和售后上出一点纰漏,就会造成很难弥补的损失。一出现这样的问题,直接损害的就是消费者的利益,那样企业也就失去了市场,就会给自己带来损失。
在消费者权益之日,我作为一个老记者,要提醒企业,时时不能忘记消费者的利益。企业是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一定是要在消费者满意的前提下去追求这种利益,否则就要吃大亏。
汽车市场增长的井喷,也带来了大量的质量安全问题,这是一种趋势。汽车消费与普通生活必需品不同,汽车质量安全更直接带来了生命安全的问题。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投诉率一路的攀升也反映出厂商责任心的松懈,太过注重追求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质量安全。
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中应更仔细一些,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良好的心态,买卖合同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利益,防患于未然。而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不应总处于弱势地位,应克服纵容汽车厂商及经销商的心态,同时也不要盲目地做出砸车、拉车等过激行为,而是要运用好法律的武器,提升法律意识,正当地维护好自己的权益。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我接到了不少投诉案例,消费者维权不当,砸车、烧车的不在少数。但最终都没能解决消费者的投诉问题。汽车企业对汽车召回制度或许都没有落实到位,而消费者也很少能获得真正的赔偿。
我对中国汽车企业盲目求大并不看好,所谓的好市场并不意味着品质也随之提升。中国汽车都是在摇篮中长大的,基本没有经历过什么因质量安全的赔偿案例,这也助长了汽车企业的强势地位。我建议消费者在维权的问题上不要软弱。对于汽车企业,应注重安全技术问题,苦练内功,同时在茁壮成长以后,应该把更好品质的产品以及更可靠的安全车型回馈给消费者,共同促进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
汽车厂商在“3·15”前频繁召回缺陷产品,这对促进汽车消费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我希望不只有“3·15”这一天,汽车厂商应该天天重视“3·15”。
由于汽车质量问题部分是设计缺陷,需要运行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这也导致了问题产生后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的问题。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投诉的增多,车辆质量整体下降,已经引起了部分人大代表的重视,并提出了完善召回制度,建立主动召回的建议。
大多数车主一般不具有专业的汽车知识,汽车出现问题后很难区分是谁的责任。对于产品质量缺陷问题,还应由政府提供专门的检测机构来完成。汽车厂商、经销商和消费者都应肩负起监督汽车质量安全的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