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囊妙策”猛踩09年车市油门 诸多政策起作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锦囊妙策”猛踩09年车市油门 诸多政策起作用
2010年01月21日 13:44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不得不佩服调控政策的指挥力量,2009年的车市就在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下直达巅峰,现在回头分析,业内对于“政策市”的结论已经达成共识,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去年出台的诸多政策,真正起到作用的到底有哪些。

  A 燃油税开征,想说爱你不容易

  去年1月1日,被业界呼唤了14年之久的燃油税正式实施。配合这一政策出台的还包括公路养路费、公路运输管理费等在内的六项收费地取消,与此同时,政府还贷二级公路的收费也将要逐步有序地取消。在燃油税开征之后,在价内征收的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提高0.8元,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提高0.7元。这一政策对于私家车主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是每年减少了800元的养路费支出,而对于汽车市场来说,这项政策也间接带旺了经济型车的销售。

  燃油税的实施,曾经让人望眼欲穿,可随着政策实施的尘埃落定,不少人在长呼一口气的同时又紧绷了神经,虽然燃油税实施时是油价的低点,可国内油价全年五涨三跌,最近的一次调价让中国油价站到了历史最高峰。油价轮番上调,之前不少车友推翻了对于燃油税的美好印象,甚至开始有“拆东墙补西墙”质疑之声,“我们慢慢等着吧,油价总有一天会突破10元的。”按照目前的这个态势,10元油价的预测并非只是镜花水月。

  B 购置税减半,助推车市向上的强心针

  对于2009年,最应该记住的时间是1月15日,正是在这一天,距离农历新年还不到10天时,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国家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按50%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没有人能想到,这项政策会对市场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接下来的几乎一整年的时间内,车商车企们都处在一个被蜜罐包围的甜蜜之中。这一政策直接带动了车市快步向上。

  购置税在拉动1 .6L及以下排量车型热销的同时,也将未受政策惠顾的大排量A级车带进了一个尴尬境地,以福克斯与思域最为典型,卡罗拉的热销排量也逐渐由1.8L转移到1.6L。作为“回击”,厂家和经销商开始主动出击,不仅加大对1 .8L车型的优惠幅度来吸引消费者,还将1.8L车型的购置税承担一半,力争改变因为政策倾斜带来的冷场,在政策的带动下,不但绝大多数1 .8L车型都有自己的购车税减半“土办法”,一些新上市的1 .8L车型甚至在亮相公布价格的时候就直接宣布为消费者分担那半额消费税,在起跑线上就把政策的空缺自己补上。税费减半,虽然调控的只是一小块市场,却实实在在带动了其他市场全面向上。

  C 以旧换新,东莞车市“吃之无味”

  消费税减半政策对市场的推动居功至伟,而随后出台的“汽车下乡”与“以旧换新”政策却显得有些鸡肋,或者可以理解为这两项政策并不适合东莞市场。根据3月出台的“汽车下乡”政策细则规定,农民报废三轮汽车或低速货车并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微型客车的,按换购轻型载货车或微型客车销售价格的10%给予补贴,单价5万元以上的,每辆定额补贴5000元。同时,对报废三轮汽车每辆定额补贴2000元,报废低速货车每辆定额补贴3000元。农民购买摩托车按销售价格的13%给予补贴,单价5000元以上的,每辆定额补贴650元;5月,“以旧换新”政策出炉:2009年在已安排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资金10亿元的基础上,再安排40亿元,对符合一定使用年限要求的中、轻、微型载货车和部分中型载客车,以及“黄标车”适度提前报废并换购新车,给予不高于同型车辆单辆车购置税金额补贴。

  单从拨款数额来看,国家对于政策的推动力度不可谓不大,在内地市场也反响颇佳,可在东莞市场却对这两项政策并不感冒,没人申请“以旧换新”补贴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项政策的尴尬。补贴太低、限制太多成为政策的软肋。以旧换新的补贴最多不超过6000元,而在二手车市场,即使要报废的车也不只卖这个价钱,这让很多车主对补贴政策望而却步。而像要拿到这部分换购补贴也并不容易。按照流程来看,申请以旧换新须具备以下三点:第一,车主本人必须是东莞户口;第二,本人要有驾照;第三,本人名下只能办理一辆以旧换新车辆。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此折腾,用申请补贴花费的时间可赚到几倍补贴了。”精明的莞人很会算账。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