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时代:自主品牌如何避免当“炮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低碳时代:自主品牌如何避免当“炮灰”?
2009年12月11日 09:29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2月7日,随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如何实现低碳生活成为全球的焦点,而我国也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对于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中国汽车市场来说,如何既保持高速增长又能履行低碳承诺,将对中国政府和汽车企业带来不小挑战。

  众所周知,国内自主品牌在传统汽车领域技术相对落后。低碳的提出,将使它们近期面对政策与市场双重高压。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也给自主品牌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遇。据了解,目前国内各家车企都已经开始在低碳、节能、减排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举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关专家表示,面对美好的目标和良好的机遇,中国汽车想要在新能源汽车上有所作为,不仅需要攻克技术上的难关,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性指引和设施上的完善。

  -数据透视:

  200g:目前国内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是每公里200g,而到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下降至161g

  60%:据英国RSA保险集团调查,中国60%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低碳排放量汽车

  56%:使用全混合动力的汽车可削减56%的耗油量,电动汽车的削减量高达50%-100%

  6500万: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占全部汽车的1/2,约为6500万辆

  5:国务院确定明年将选择5个城市进行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

  -机遇:

  低碳承诺或加速产业升级

  目前,中国汽车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越欧美等成熟市场,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新增长点。分析指出,“中国可能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的中心”已基本成为世界主流共识。到2030年,若电动汽车占乘用车总量的20%—30%,中国国内电动汽车市场可达到7000亿—1.5万亿元。

  贾新光表示,相比于传统汽车产业,中国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与传统的汽车强国之间的差距较小,以新能源汽车生产为拐点,利用低碳承诺加快汽车产品结构转型,实现突破的机会更大。

  目前,从产业优势看,作为新能源电动车基础的电池技术,中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内已经率先开发了一些先进的材料,相关电池技术的生产规模也很大,这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供应。国家发改委汽车专家组组长王书林也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有望在明年3月正式颁布。

  前日,在国务院发布的完善促进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中,也确定将选择5个城市进行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而这些,无疑将刺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

  -挑战:

  将面对政策、市场双高压

  据乘联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11月车市产销双超130万辆,前11月销售总量已超过1220万辆,全年超过1300万辆毫无悬念。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快速增加,我国汽车二氧化碳的排放所占总量也在陆续增长。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国内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是每公里200g,而到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下降至161g。分析人士指出,为了达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相关部门将会出台系列控制措施,而这将对国内车企的技术提出较高要求。

  汽车分析人士贾新光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汽车现实的排放标准其实是相对轻松,要实现降低碳排放量的承诺,必须提高汽车的排放标准。“未来,碳排放应该会和欧Ⅲ、欧Ⅳ排放标准一道成为制约汽车排放的一个标准,这对汽车的发动机要求将更高,考验更大。而这也是一次产业变革的机会,企业必须因此努力提高技术,进行产业升级。”

  目前,国外合资品牌利用技术优势,对传统发动机进行改进,已实现了排放大幅降低。不久前,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苏伟铭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今年大众汽车已经实现了减排17%的目标,明年将达到20%的减排目标。在此之前,日产、福特等企业也陆续宣布,将各种节能车辆导入中国市场,以适应当前的消费潮流。

  而这些,对于刚刚处于起步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据英国RSA保险集团的调查,中国愿意为环保产品支付5%—10%的额外费用,六成人更倾向于购买低碳排放量汽车。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