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补贴期限供求不足致车市“恐慌性消费”(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政策补贴期限供求不足致车市“恐慌性消费”(3)
2009年12月11日 09:25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结论

  趋势一:“1.6升抢购风”还能吹多久?

  所谓无风不起浪。在年底车市恐慌性消费的深层成因到底来自哪里?

  回望今年车市强劲复苏的过程,“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显然是一根贯穿始终的红线。正是这项政策的及时启动,鼓动了市场信心,让此前许多持币待购的消费者,以及潜在消费者,纷纷入市。车购税减半结合“汽车下乡”政策,更有力启动了二三线市场,潜力巨大的内需被启发。去年底集体失判的车商,仓促间难以及时调整产能,造成了“车荒潮”,造成车价的稳中带涨。而年底车市的恐慌性消费,仍然可以归结到政策———那就是车购税减半是否延期,直到周三才一锤定音:继续延续到2010年底,但购置税已经从5%涨至7.5%。

  “毕竟到手的东西才最保险!”在近日的采访中,在赛马场汽车城正办理新车上牌手续的冯小姐,一脸严肃地告诫记者。对于目前普遍优惠在3000元以内的中级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可节省5000元费用,大多数购车者不愿承担失去政策优惠的风险,才纷纷在年底前入市。

  从东风日产近日的一个承诺,更可以窥见市场对车购税优惠政策取消的恐慌性程度。记者了解到,目前,东风日产TIDDA货源仍然非常紧张,等待周期在2个月以上,本月的订单肯定在明年才能实现交付,对于为购置税减征政策是否延续而苦恼的消费者,东风日产近日作出承诺,如果因为到货周期较长,而明年购置税减半优惠政策取消,由此对购车者造成的损失,厂家将进行弥补。

  这种承诺,显示出厂家稳定消费群的用心,也正是今年“政策市”和年底车市恐慌性消费的一道背影。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11月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量为72.33万辆,其中1.6升及以下轿车销售53.42万辆,均创出历史新高,产销增长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品种。“这反映了在购置税优惠政策到期前消费者表现出的担心。”中汽协常务副会长董扬说,预计该类车型12月仍将会有良好表现。统计数据还显示,1.6升及以下乘用车1-11月累计销量,对整个汽车市场的增长贡献度达到85%,多数品种出现一车难求的局面。据中汽协推算,政策因素拉动增长达260万辆左右。

  正是担心这种对政策不定的恐慌性心理引起市场出现大波动,中汽协此前提议,政策应该尽快明确。周三,购置税新政正式敲定延续,但提高了2.5个百分点。这也注定将令年底车市继续刮起新一轮的“1.6升抢购风”。从政策层面预计,市场恐慌性消费要到明年1月1日起才能得以缓解。

  趋势二:“恐慌性消费”是否将持续上演?

  今年作为车市第二轮增长期的元年,有很多的特殊性在往后将无法复制,明年车市很难再走出超过30个百分点这样火爆的行情。据全国乘联会秘书长饶达预计,从2010年到2012年,市场的增幅会逐年减小。

  另一方面则是汽车产量在往后几年将大幅扩大,市场可望在明年重新进入供需平衡期。今年汽车市场强劲复苏,造成乘用车行业70%以上的企业产能缺口大,产能扩张因此成为众多厂家的必然选择。今年以来长安汽车、比亚迪等多家本土车企大幅扩产,福特、大众等国际车商也纷纷扩展在华产能。有数据显示,按照目前国内十几家主流车企的扩产增产计划,预计在2010年,国内14家主流车企的总产能将达到1580万辆。明年车市如果能继续冲高,则产能过剩问题暂时不会出现,供求关系仍将处于紧张状态。

  但据汽车业专家贾新光分析,如果到2015年,每年汽车需求量达到2000万辆。按照已经公布的计划,通用和大众都将在中国销售200万辆,现代-起亚集团大约150万辆,丰田、日产、本田、福特集团等各自大约是100万辆,还有其他的外资品牌,加起来大约是1000万辆。国内自主品牌厂家拥有另外1000万辆销量。但按目前趋势看,国内11个自主企业的产能都可能扩张到100万辆以上,甚至200万辆。因此未来产能过剩对外资企业而言基本上不存在,而对自主品牌企业来说就非常严重。

  从这种大的趋势研判,车市“恐慌性消费”或者将成为2009年的“绝景”。从长远来看,随着路桥费等限制性条款的取消、汽车消费环境的改善,国内车价也仍有大幅下降的空间。而汽车业干预政策最终必定要完全退出,二手车市场将加快发展,这些都将抑制像今年这样对新车的恐慌性消费。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